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综治中心以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四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助力打造健康青岛、平安青岛。区市、镇街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开设率达100%,社区心理咨询室开设率达85%,及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了示范带头效应。

主要做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实体化”建设

按照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建设思路,加强区(市)、镇街、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的标准化建设。正式发布全国首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市级地方标准《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站、室)建设管理运行规范》,明确了基层心理咨询室的基本建设要求、服务对象、运行管理要求及建设与运行评价等内容,有效解决了社会心理服务阵地建设无标准依据、管理运行缺乏规章制度等问题。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示范品牌推荐评选活动,全市打造10个社会心理服务示范品牌、20个优秀社会心理服务组织和30名优秀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

(二)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化”建设

邀请市委党校、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学者开展“舒心解纷大讲堂”,邀请中小学教师、心理服务社会组织开展“心理服务微课堂”,推动综治工作向矛盾纠纷预防、疏导端用力。截至目前,市综治中心在“青岛社会治理”微信公众号上播出“舒心解纷大讲堂”7期,“心理服务微课堂”28期,总观看达3万余人次,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疫情期间,推出“同心抗疫、心防助力”心理援助服务品牌,汇集公布16条心理援助热线,全市345名心理咨询师全天候为市民提供心理援助,接听咨询热线7000余人次,服务时长累计3000余小时,咨询满意率达到99%。

(三)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智能化”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网格化智慧工作平台”优势,建设心理服务便民地图,汇聚1200余家心理咨询室,600余名心理咨询师,17家医疗机构心理咨询门诊,16条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等社会心理服务资源,覆盖区(市)、街镇、社区三级,免费为市民提供心理咨询与疏导服务。居民通过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可查询就近的心理咨询室位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配备心理咨询师情况等信息。实现心理咨询室分布一目了然,线下咨询地址一键导航,线上服务热线一点即晓,为市民提供更加直观、方便、快捷、专业的社会心理服务。

(四)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大众化”建设

组建“1+10”团队(1支市级社会心理志愿服务专家团+10支社会心理志愿服务队),联动市、区(市)两级,服务中心,深入基层,绘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心理志愿服务网络,打造省内首支社会心理志愿服务综治队伍。截至目前,全市共2000余名心理服务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活动200余次。同时,积极探索“一网格员一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指导师”工作体系,畅通市域社会心理服务供需对接与专家人才资源调配,赋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推进成效

近两年,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服务3万余人次,及时有效化解各类危机事件,凸显了“心防”在基层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特殊作用。

(一)组织领导更加有力。全市各级综治中心高位谋划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深入扎实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大调研,实地调研心理咨询室实体建设情况,与心理服务、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者、社区居民深入交谈,听所思所想和个性需求,及时准确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同时,强化人员、经费保障,层层传导压力,确保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开展精准发力、精细运作、落地见效。

(二)协同推进更加高效。打造综治系统专业型、志愿型、应用型三支人才队伍,促进了心理服务人才梯队协同发展。通过建立市级专家团队,加深了与高校科研团队的合作,将综治中心打造成为与高校共建的社会心理服务实践应用基地,定期开展智库咨政、讲座授课、宣传科普、技能培训、成果转化等服务,最大限度调动专业资源。通过建立心理服务志愿队,加大对心理服务社会组织的汇聚,增强了心理服务从业人员的归属感,定期开展科普讲座、压力疏导等心理服务志愿活动。通过拓展网格员心理服务常识培训,将心理服务工作延伸至网格,打通社会心理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服务水平更加提升。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舒心解纷大讲堂”“同心抗疫、心防助力”等心理服务品牌,切实提高广大居民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通过建立“一网格员一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指导师”工作体系,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融入到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化解、民生服务中,将社会心理服务转化为社会治理实效,筑牢基层治理“心”防线。

(责任编辑:鲁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