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联合国改善人口卫生状况的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培养经常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和文化,2008年,促进用肥皂洗手公私伙伴组织(PPPHW)发起“全球洗手日”活动倡议,号召全世界各国每年10月15日开展用肥皂洗手活动,“全球洗手日”由此诞生。
今天是第16个全球洗手日。“全球洗手日”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呼吁全世界重视“洗手”这个简单但重要的动作;提醒公众养成用肥皂勤洗手的好习惯,向更多人传递“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可以拯救生命”这一重要信息;促使公众改善卫生行为,尤其是教导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政府和社区改善环境卫生包括洗手设施等。
【资料图】
科学正确洗手
细菌和病毒是我们周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包括与人,动物,物体,甚至食物接触。在我们的手上,这些微生物可以存活并繁殖,从而增加我们感染疾病的风险。
洗手简单有效的卫生保健方法之一,通过洗手可以去除手上的细菌和病毒,从而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帮助我们防止疾病传播,保持健康和幸福。
2020年7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实施的《人群聚集场所手卫生规范》中规定,洗手要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取适量洗手液(或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指甲缝和指缝,按照“六步洗手法”(如下图)认真揉搓双手,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第五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第六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风干或烘干。
如果在外面手比较脏了,又没有流动水洗手,可以用消毒湿巾来擦拭双手,把手擦干净。手消毒剂应该选择用含酒精的,能够很快达到消毒的效果。如果对酒精过敏,也可以用无醇的手消毒剂。
先民洗手智慧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举手投足间,礼仪无处不在。就连洗手也是传统礼仪,一直沿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古代,先民就非常注意个人卫生,《说文解字》:“沐,擢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沐、浴、洗、澡,分别指洗头、洗身、洗脚、洗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在夏商时期,先人们就已经养成了勤洗手的卫生习惯。甲骨文“盥”字,是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是手,下部为盆,概“盥”字原意为一只手放在盆里承水清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先人们认识到用流动的水洗手更加卫生。西周中期,流行盘盉配合使用,至西周晚期,多为盘匜配合使用。人们用匜向下浇水洗手,洗后的水便注入盘内,清洁卫生,科学地避免了交叉污染。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文“盥”字:一只手变成了两只手,而盆里的水则变成了流动水,从上倒下,两手接水冲洗,下为接水的容器。文字的变化也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卫生理念的进步和器具的提升。
到了西周中期,“沃盥之礼”逐渐形成。周人把盥洗用具归于礼器,以水洁净双手以示对神对事对人的恭敬。
图片来源于网络
《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宾客接受沃盥之礼,由年长者持“匜”从上方浇水洗手,同时年少者则用“盘”来承接弃水。最后接过侍者递上帕巾擦拭双手。《左传》“奉匜沃盥”曰:沃者,自上浇之;盥者,手受之而下流于盘。
自西周开始,这种“洗手礼”逐渐上升为祭祀宴飨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礼仪。盥洗礼在中国古代社会贯穿于冠礼、婚礼、丧礼等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礼记·内则》云:“鸡初鸣,咸盥漱。”《弟子规》则要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沃盥之礼逐渐不再限于祭祀,宴请之时。在平日,对长者、父母、师长等也是如此。晚辈每天早晨都要送水给长辈盥洗,直至今日,这一古老的习俗还有留存。
科学认识正确洗手
做好健康安全防护
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