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城县聚焦探索建立“一个紧密型医共体覆盖全县域”的“武城模式”,落地实施“八个统一”管理,构建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和运行格局,县乡医疗机构拧成一股绳,迈出了管理一体化、服务同质化、信息共享化、人才多向化的步子,有效提升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自医共体成立以来,镇街卫生院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大幅增长,连续两年医疗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2022年底达到53.65%;县人民医院2023年医疗收入同比增长26.7%,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资料图)

一、聚焦政策导向,积极探索创新,医改惠民有了“大舞台”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搭建整体框架。2020年5月,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主任,组织部长、分管副县长任双常务副主任的县医共体管委会,全力推动改革落地见效。2020年8月,构建起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8家镇街卫生院和1家精神卫生中心、295家村卫生室为成员单位的“1+9+295”的整体框架,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法人代表统一为县人民医院法人代表。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规范运转。成立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党委,各镇街卫生院设立党支部,实行医共体党委领导下的牵头医院院长负责制,实现了对“人、财、物、医疗、药械、医保、绩效和信息化”的“八统一”管理。制定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章程,设立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室、财务管理中心、医保管理中心、医政管理中心、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等10个内设机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确保医共体有序运行。强化制度保障,对“三重一大”事项,实行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并按规定程序执行,同时建立内外部监督机制。

三是化解遗留问题,实现轻装上阵。坚持以改革为契机,清家底、兜底线、提高线。镇街卫生院相关债务和退休、自聘、借调人员历史问题全部化解,在职职工全部执行最新工资标准。

二、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强基固本,医疗服务实现“大跃升”

一是大力实施“基础提升”工程,发展潜力不断积蓄。投资13.5亿元建设县人民医院新院区,设计床位1000张,建筑面积15.45万平方米。全力推进基层卫生院建设项目,打造武城镇卫生院、鲁权屯中心卫生院、四女寺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水平;按照“社区医院”标准提升广运街道办事处卫生院;提档升级老城中心卫生院,使其成为县域医院次中心。

二是大力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医疗能力大幅提升。全力加强学科建设。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省市级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急诊急救中心,培育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培育专科各1个,骨外科被纳入“德州市临床专科能力攀登计划”。各镇街卫生院积极发展特色专科,老城中心卫生院在国家级“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被通报表扬,康复特色专科成为市级基层重点专科。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医共体成立以来,镇街卫生院招聘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32人,县人民医院引进学科带头人3名、本科学历以上人员110余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编率降至8.8%。

三是大力实施“借梯上楼”工程,对外合作逐步深化。医共体紧紧围绕“1+3+N”(1个医共体与3家上级医院及N个知名医院不定期合作)的对外合作模式,先后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大齐鲁医院等知名医院进行合作,引进知名专家,打造学科建设新高地。2023年实施“三名”工程,引进名院、名科、名医,加强学科培育。医共体成立以来,共聘请知名专家来武城技术帮扶1800余人次。

三、加快互联互通,共享优质资源,整合发展步入“快车道”

牢牢把握“紧密型”这个核心,坚持“一本账、一家人、一体化”理念,构建起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一是着力建设“大中心”,推动服务全域化。先后建成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区域检验中心、药械配送中心,实行医共体内检查结果互认,双向转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覆盖县乡村的县域检验中心于2022年3月份运行,该中心通过系统化物流管理流程配合远程监控进行县域内样本收集、统一送检,日检验量达到了1000人次左右,使老百姓享受了一级医院的检验花费、二级医院的检验服务,并且95%的检验结果当天就可以拿到,为全省唯一实现高效、同质、统一管理的县域检验中心。医共体成立以来,累计为43066例患者开展影像检查,心电中心集中诊断病例14193人次。

二是着力打通“中梗阻”,推动管理同质化。统一县乡医疗机构用药目录,解决了基层药品配送难、药品短缺等问题。制定“医共体分级诊疗疾病目录”,包括基层医院首诊50种,县级医院下转20种,让医共体内医疗机构与患者按病情“各归其位”。推进同质化管理,医政、护理、院感等中心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诊疗规范的培训质控。

三是着力构建“三张网”,推动服务便捷化。建设信息化“一张网”。县乡医疗机构统一“HIS、PACS、LIS、电子病历”等医院信息化模块,并且实现与公卫、慢病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建好心电“一张网”。向上联接市人民医院,向下延伸到中心卫生室,与“胸痛中心”和所有120急救车互联互通。建设院前急救“一张网”。购置15辆急救专用车辆,主城区外每个乡镇1辆,24小时待命,打造农村30分钟急救圈。

四是着力服务“大健康”,推动医防一体化。成立“医共体健康管理中心”,以单病种规范诊治为主线,以筛查为切入点,以专科医生为主,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推动医疗资源和患者的有序合理流动。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普及推广和务实应用为导向,打造全民共享的“活档案”,进一步加强服务项目精细化测算与结算,提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感受度和满意度。

四、围绕便民利民,突出具体动作,服务群众迈上“新台阶”

一是推出“两下两送”,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两下”即将慢病门诊从县人民医院下放到镇卫生院,病种由2021年的4个扩展到现在的20个;将“两病(高血压、糖尿病)”门诊从乡镇卫生院下放到村卫生室。“两送”即对失能半失能患者、重精患者和困难群众送医下乡、送药上门。县医共体成立以来,共开展慢病报销22322人次,“两病”报销75255人次,送医下乡1023人次,送药上门6987人次。老百姓由衷感谢党的好政策,称赞:当年的“赤脚医生”又回来了。

二是用足医保政策,落实转诊服务“全链条”。落实了医保基金打包支付政策,县域内双向转诊连续计算起付线制度。开通内部“向下、向上”绿色转诊通道,向域外转诊患者提供全链条服务,最大限度让群众便利就医、省钱就医。

三是推动资源下沉,确保群众身边“有医靠”。一是推进人才下沉。县人民医院下派业务骨干担任成员单位业务院长,实行基层服务积分制,与医护人员晋级晋职、评先树优挂钩,调动人员“下沉”积极性。二是推进专科下沉。推进成员单位特色专科建设,将“组团式帮扶”升级为“造血式帮扶”,形成镇街卫生院“一院一科一特色”品牌效应。三是推动技术下沉。合作“共建病房”,常态化开展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业务培训等,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优质服务,以实际行动提升基层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下一步,武城县将做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后半篇文章,持续深入推进“一主(以县人民医院为主导)两翼(以老城中心卫生院和鲁权屯中心卫生院的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为两翼)多点布局(延伸各镇街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医共体改革新模式,全面建设“区域一流、山东先进、国家精品、人民满意”的区域医疗中心,让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服务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董桂全 赵治行)

(责任编辑:鲁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