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0月11日,北京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暨调解典型案例发布会上,北京保险行业协会(下称“协会”)副秘书长曲彬介绍,目前,北京保险行业调解工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一站式”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近3年多来,诉调成功率超过62%,涉案金额达1.1亿元,协议履约率100%,有效减少百姓诉累,缩短解纷时间,减少矛盾升级。
据悉,北京保险行业协会于2008年开始保险合同纠纷调解工作,历时15年的创新发展,已从独任制、合议制面对面调解到科技赋能实现线上调解,从行业调解到法院诉调对接,从行业出具调解协议到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再到创新推出的小额裁决。
针对如何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曲彬表示,具体而言就是做到“五个聚焦”。
一是聚焦消费者多样诉求,持续拓宽纠纷解决渠道。协会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京城百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开通了95001303行业调解热线受理,逐步确立了纠纷“一调到底”的处理理念和“繁简分流、快慢分道”的处理模式;自2020年以来,共受理并处理来自电话、信函等多个渠道的调解申请,累计超过1.7万件。同时创新性地将裁决引入调解机制,协会组织全行业签订自律公约,印发实施细则;针对那些影响面较广、与百姓关系密切的小额纠纷,如果调解不成,可以直接进行裁决。消费者一旦接受裁决结果,保险机构也必须接受并履行。机制落地5个月来,推动行业调解成功率提高了超过10个百分点,显著提升了消费者满意度。另外,协会积极与全市各级法院开展多点多模式诉调对接合作,创新推出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模式,以确保达成的协议能够得到切实履行。近3年多来,诉调成功率超过62%,涉案金额达1.1亿元,协议履约率100%,有效降低百姓诉累,缩短解纷时间,减少矛盾升级。
二是聚焦纠纷化解时效,科技赋能助力提档升级。为进一步打破调解工作的空间限制,减少流转时间,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协会结合各方实际需求,积极建设了行业纠纷处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一举措标志着多元解纷工作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系统可以实现纠纷数据批量导入、案件点对点流转、调解员在线处理、系统自动提示和追踪等功能。这一全流程的在线纠纷处理系统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时效,改善消费者的体验感受。
三是聚焦调解专业性,打造分级分类调解团队。调解员是做好纠纷调解工作的核心力量,他们在推动纠纷快速解决、保障消费者合理诉求得到满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不断强化调解队伍建设,行业建立了一支由230名兼职调解员组成的团队,涵盖了承保、理赔、客服、合规等各领域专业人员,及保险专家、高校学者和资深律师。同时对调解员队伍进行了精细化管理,调解员分为五级四类,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和难度,迅速匹配合适级别和类型的调解员。比如事实清晰的案件由初级调解员进行独任制调解;调解不成的小额案件,由资深调解员组成裁决小组给出裁决意见;疑难复杂或诉调案件,由专家调解员合议调解,或在听取法官意见后提出调解建议。
四是聚焦消保主体责任,引导保险机构履行职责。保险机构是承担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主体单位,协会在推动保险机构合规经营管理,妥善化解纠纷、提升服务品质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协会在行业内印发保险合同纠纷处理指导意见和工作提示,帮助公司将常见纠纷解决在基层,实现“小纠纷不出公司”;提供合议制调解方式,汇总行业内外调解力量解决疑难案件,帮助公司实现“大纠纷不出行业”;指导公司明确纠纷调解的责任部门、岗位及人员,建立纠纷案件联络人机制,确保诉求得到及时响应,纠纷解决明确到人,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纠纷处理服务。
五是聚焦消保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加强理论实务研究。在多年的调解实务中,协会一直致力于挖掘并整理各类消费者常见纠纷,编制成了七册共计270余篇调解典型案例。每个案例都根据法律法规、行政规定、行业惯例,借鉴法院审判思路,提出了调解观点。这不仅促进了纠纷的迅速解决,也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外,协会还建立了行业调解专家库,吸纳了业内外各类专家,依托专家专业智慧开展理论研究。
同时,曲彬还表示,协会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将维护、实现和发展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大消保”工作格局,发挥行业的优势,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