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全球车企新老势力的“绞肉机”:


(相关资料图)

规模兑现利润的成本大幅提高,获取规模的难度也几何级上升。

伴随激烈内卷洗牌,很多车企出海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7月4日,上汽集团在例行海外业务沟通会上爆出“猛料”:随着今年在欧销量有望达到20万辆,上汽已经开始进行在欧洲建厂的选址筹备工作。

中国车企内卷,也让外资车企进入“困难模式”:

要么不得不撤厂卖地、裁员求生。三菱汽车一边在中国公司“进行人员结构优化”,一边加码印尼工厂投资;斯柯达也正在考虑退出中国市场;广汽丰田则公告裁员达1000人以上……

要么寻求与中国车企合作,寄望于中国市场的突破。大众汽车就以15美元每份ADS的价格收购了小鹏汽车约5%的股权。上汽近期也官宣与奥迪达成合作,向奥迪提供智己汽车的电动平台技术。奔驰中国更把智能化技术交付中国AI企业……

对此,福卡智库内部文章《汽车行业大洗牌,重塑双循环格局》指出:

车企洗牌、内卷、出海、寻求新合作模式的背后,根源在于汽车行业迎来新的三大变革:

一是,从市场空间来看,汽车行业主导国变了,从德、日、美等老牌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

二是,从技术层面看,“市场换技术”切换“技术换市场”,中国成了汽车技术输出国。

三是,从产业变局看,全球减碳趋势改变汽车行业逻辑,新能源成为主流。

面对新的变革,对于国内车企而言,除了弯道超车的时代机缘,车企“内循环”过程中不得不面对急速转弯带来的“离心力”,即在不断的迭代与洗牌中呈现偏态。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国内车企和外资车企而言,都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即:中国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兵家必争之地”。汽车行业想要穿透“洗牌”与“内卷”,关键在于重塑内外双循环格局,既要立足国内,又能勾兑全球市场、资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