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是我国古代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今天是孔子诞辰两千五百七十四周年纪念日。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的儒家经典,被称为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经”。有大量的内容记述了孔子对健康养生的态度和做法,对后世中华养生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孔子的养生智慧吧。


(资料图片)

饮食养生

重视卫生 科学饮食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孔子倡导饮食简朴,他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讲究卫生、科学饮食,提出了许多关于饮食的标准,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论述精辟、见解独到。

孔子主张饮食的科学卫生,指出以下饮食要点:“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是说食物陈旧变质了,鱼和肉都腐烂变坏了,不能吃。“色恶,不食”,是说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能吃。“臭恶,不食”,是说色味变坏,不要吃。“失饪,不食”,指烹任当有度有节,否则不要吃。“不时,不食”,指不合时令的食物不能吃,不是吃饭时间不能吃。“割不正,不食”,指切割不规则的食物不能吃。“不得其酱,不食”,吃饭要有酱,否则不食,现代研究证明,酱对人的防病功能、祛病功能有很大益处。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饭应以谷物为主,肉多也不要作为主食。“惟酒无量,不及乱”,唯有酒无量化,但不要喝到乱的程度。“不撤姜食,不多食”,姜对身体有好处,但不要多吃。

行为养生

克己让人 强健体魄

孔子一生谦恭忠恕,克己让人。《论语·季氏》中提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至老也,戒之在得”。告诫一个善于养生的人,青年时不要过于迷恋美色,要注意节制;在壮年时,不要好胜喜斗,伤了自身;到老年时不要贪得无厌、患得患失。以上常人易犯的通病如不节制,必然招致损体、耗神、引病于身。

孔子十分重视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对养生的作用。“礼、乐、射、御、书、数”,被称为“六艺”,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六门课程或者说是技艺。他说:“君子通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其中“勇”就是指体力技能。

孔子射箭和驾车都很精通,经常带领弟子登山和游玩,《孟子》中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东山而小鲁”的记载,《论语·颜渊》中记载他的弟子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

心理养生

注重道德 修身养性

孔子从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立足点出发,提倡心理上的道德养生,决定了他的养生观是从道德养生开始。他注重道德修养、以修身为养生核心的思想,对中医养生学产生巨大影响。

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又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仁者寿”即为主要论断之一。《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中庸》中说:“大德必得其寿”,仁者是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这种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有爱心,“仁者乐山”热爱自然,“仁者静”心理平静,“仁者不忧”,心胸坦荡,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性格开朗,心情自然舒畅。

孔子在齐国欣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在陈国绝粮时仍从容淡定,“弦歌不衰”。孔子把礼乐结合起来,构成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位人文大师的博大情怀。

“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认为,以苦为乐是发自内心的精神享受,比物质享受更加重要,所以人要有精神追求,这种精神就是人生命中的灵魂。

和治友德以“弘扬养生文化、造福人类健康”为使命,经过不断摸索与创新,结合西方营养学和中医养生理念,以现代生命科学成果为依据,建立了“饮食养生、行为养生、心理养生”三大养生学说,帮助人们通过三大养生收获健康。

饮食养生:

通过饮食的调节而达到养生目的

行为养生:

通过有目的的行为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心理养生:

通过心理调节而达到养生目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