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美术馆是由老街巷旧民居改造成的城市美学空间。

祖庙的灰塑堪称广东一绝,精美绝伦巧夺天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西樵山狮王争霸赛。

佛山美食:黑松露虾皮角拼流心柚卷。

佛山,岭南广府文化发源地,文脉昌盛,绵延千年。先民智慧和艺术涵养随岁月沉淀,凝练出武术、粤菜、陶瓷、粤剧、龙狮、岭南成药、南方铸造、民间艺术等文化瑰宝。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工业化、智能化成为城市竞争主题的当下,文化依然是增强人才凝聚力、城市认同感的力量源泉,依然是一座城市盛世花开的底色。于佛山这座地处大湾区的万亿级经济大市而言,丰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城市发展的“精气神”。

近年来,佛山坚持以文聚产、以产筑城、以城留人、以人承文的融合发展思路,提出务必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的目标,持续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文化如何连结城市、产业、人才的融合发展,又如何为佛山“造势”,加速“破圈”?

以“融合”思维

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

古椰贝丘,见证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佛山先民学会使用石器、陶器、木器,摸索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西樵山双肩石器文明,成为照亮珠江文明的灯塔。塔坡庙掀开了“佛山初地”的文脉序章,祖庙成万庙之祖、东方艺术之宫;桑园围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书写过“一船丝绸出,一船白银归”的商脉崛起;南风古灶是中国民窑活化石,500年窑火不绝烧出石湾陶的气韵……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鼎盛于明清,美誉及当代,一谈起佛山,不少人对其历史文化耳熟能详、如数家珍。龙狮生威,武风凛凛,龙舟竞速,粤韵悠扬,石湾瓦甲天下,香云纱映霞彩,剪纸生繁花,年画动生机,行通济寄望财通四海达济天下,出秋色庆贺丰收喜悦物阜民丰。时至今日,佛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国家级非遗15项、省级非遗56个,非遗传承人数百名,行通济、秋色巡游、狮王争霸、龙舟竞渡、生菜宴等民俗活动历久弥新,拥有世界美食之都、中国武术之城、南国陶都、粤剧之乡、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岭南成药之乡等美誉。

这些,都是佛山的文化底蕴,也是千百年来佛山城市发展的根脉源流。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岭南文化壮美,广府文化秀美,是佛山这座城市的灵魂与血脉,忘不得、丢不得,必须永续传承、发扬光大”。

当前,佛山以“融合”思维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实践,奋力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全面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提出“六个文化赋能”,用文化“软实力”鼓足发展“精气神”,即以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打造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优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赋能历史资源传承,打造优质岭南广府文脉保育体系;以文化赋能旅游业发展壮大,打造优质消费产品供给体系;以文化赋能体育强市建设,打造优质全民健身体系;以文化赋能城市形象提升,打造优质城市内外形象传播体系。

非遗新创意

焕发传统文化“潮味儿”

佛山祖庙采用醒狮、北帝、祖庙古建等元素开发的“狮舞岭南”文创雪糕、棒棒糖、月饼;南海区博物馆与“南海有礼”开设文创空间,推出文创馆藏咖啡,以及多款以南海文化元素衍生的茶具、杯垫、徽章、插画、手袋等礼品手信;顺德龙狮文创馆开发了多款与龙舟、龙狮有关的饰品、摆件……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佛山的多家博物馆带着文创作品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创造力。

事实上,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总会与佛山传统文化不期而遇。醒狮形象,成为了热门手游的角色皮肤、成为了潮牌服装的标志、成为了动画电影的主角;石湾陶塑与现代家装设计紧密融合,剪纸艺术活化于佛山各个地铁出入口,武术文化活跃于影视作品,越来越多非遗技艺和传统文化要素,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再次走进大家的生活。

近年来,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成为潮流。传统文化融入了现代审美和生活,并与市场接轨,引领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佛山以制造业立市。昔日鼎盛的文化和繁盛的手工业,推动了佛山现代工业的萌芽,而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和制造业彼此成就,将赋能打造优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为此,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佛山坚持文化赋能、创意兴业,积极创造“文化+”融合发展模式,连续多年举办陶瓷创意周、非遗周、美食及饮料文化节,打造“和颜粤色”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佛山文创产业与本地制造业更好结合,也让更具竞争力、更富创造力、更能体现佛山文化特色的产品、活动、服务走向市场,全力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佛山将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文化企业,抓好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合作试验区、粤港澳电竞产业中心、宋城·佛山千古情旅游演艺项目等文旅项目发展;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创建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沉浸式工业文化体验产品和项目,将“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佛山正培育更多富有文化内涵的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让佛山文化产业既有“烟火气”,又具“潮味儿”。

潮流新玩法

营造文旅消费“氛围感”

5月18日,“美好中国 幸福旅程”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广东省分会场活动在佛山举办,这是该活动首次落地佛山,规格之高,影响力之大,呈现了一场文旅融合的盛宴。活动上,副市长周紫霄向全国游客发出诚挚邀请:“欢迎来佛山赏山水之美,品人文之韵,尝美食之鲜”。

2022年佛山市获评“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城市”“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已卓有成效。一方面,佛山五区全部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增至37家,聚焦乡村振兴、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领域,创建有2条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3条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条“广东十大美丽乡村”、7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8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9条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3条佛山市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家国家级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基地、3家省研学旅行示范基地、10家佛山市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另一方面,夜间经济是城市消费领域新的增长点,顺德华侨城欢乐海岸PLUS和南海千灯湖片区新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总数达到3个;推动“夜游”“夜赏”等十大夜间消费业态多元化发展,涌现出“千灯谣”等网红夜间景观和“三龙湾”游船等重点夜游项目,加速释放夜间消费活力。

对于年轻人来说,要让他们深度体验城市文化,除了不断创新的文旅线路和消费场景,更需要营造现代文旅消费的“氛围感”和沉浸式体验感。

对此,佛山近年来也有不少成功探索。去年底,大地艺术节在佛山南海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爱好者走进乡村感受在地化文化魅力;今年初,草莓音乐节亮相佛山,潮流乐队的热浪席卷而来;五一期间,南海、顺德“潮文化”高潮迭起,livehouse演出、创意集市、咖啡节等火爆“引流”,三水、高明得益于生态资源,露营、溯溪、民宿体验、户外运动等成为热点。

而今漫步在佛山街头,先行书店、深藏美术馆等城市美学空间在老城区的小街巷里崛起,独立咖啡店、文创小店成为网红打卡点,特色民宿、山野营地拓宽了文旅体验,各种各样的“泛文化”成为城市的独特风景,促进消费体验,感受城市和文化互动。

争当领头羊

引领佛山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和灵魂,佛山深知此道。早在2004年,佛山修祖庙、兴粤剧、保民俗,全面激活传统文化魅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大市”;2010年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推动建设“文化强市”;2015年起发力“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金融、科技等跨界融合;2020年又部署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强调加快文化产业培育壮大,提升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谋划提出“5·15”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务必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要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持续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

随后出台的《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佛山要建设“三名城一示范一试点”,即“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休闲湾区旅游目的地名城”“大湾区体育赛事名城”“全省地级市文广旅体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激活非遗发展活力,推动陶瓷文化、功夫文化、龙狮文化、美食文化、工匠文化大放光彩。

去年8月,佛山再出台《佛山市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推进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岭南广府文化“双创”、城市形象传播推广、市民文明素养提升、文艺创作生产提质、优质公共文化供给、文化产业做优做强、文化改革发展保障等八大行动共28项举措。

城市与文化相融相生,带来的是一座城市自内而外的“容光焕发”。佛山始终坚持以文聚产、以产筑城、以城留人、以人承文的融合发展思路,通过一系列政策,实现以文化赋能城市形象提升,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近年来,佛山通过成功举办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佛山功夫电影周、广东(佛山)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2020金南狮网络视听盛典、佛山武林大会、“遇见·非遗”“听见·非遗”非遗交流活动、“和颜粤色”中外艺术交流等大型活动,以及总粉丝数近70万的“发现佛山”脸谱、推特、照片墙、优兔专页等宣传平台,接连开展佛山城市品牌形象宣传,“世界美食之都”“世界功夫之城”“南方影视中心”“博物馆之城”等一张张城市名片叫响海内外,推动陶瓷文化、功夫文化、龙狮文化、美食文化、工匠文化走出去,让佛山走向世界。

总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监制:刘岸然 谢江涛

统筹:李平 何惠文 关婉灵

编辑统筹:黄亚岚

采写:南都记者 关婉灵 何惠文 陈斌颖

见习记者 李焕怡 实习生 刘潇瑜 刘倚嘉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除署名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