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摘要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闻故事
“曹医生,四川成都有一个潜在性的供体,你们赶快赶到四川成都,准备取心!”“收到,我们马上出发!”10月8日,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医生曹红,接到科主任董念国的电话,马上与2位同事带上简单的行李,拿起心脏供体保存转运箱,赶往机场。又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心脏移植“护心奔跑”开始了。
出发、摘取、转运、返程、移植、复跳……经过5个小时,300分钟的环环紧扣衔接,这枚珍贵的供心终于在一位42岁肥厚型心肌病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胸腔内开始了强劲而有力的跳动。
出发,不论白天黑夜;护心,无论酷暑严寒,早已成为团队最深的默契。
为护送移植供心,每年行程30万千米,相当于围绕地球赤道5圈。这是一支我国心血管病外科治疗领域最“拼”的团队,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中国“心”纪录——儿童心脏移植突破136例,领跑全国;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年手术量破1500例;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复杂先心手术方式,突破了儿童先心病在年龄、体重、病种等方面的治疗极限。
“全年365天,随时待命,随时出发,用奔跑的姿态,挽救生命,完成党的二十大赋予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使命。”11月3日,走下手术台的董念国说。
不放弃,生命至上,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两个月前,一名出生仅两个月、严重心律失常的婴儿,被父母抱到董念国的诊室。孩子全身苍白,心跳高达280次/分,先天性心脏神经传导异常,内科药物治疗无效,被多家医院宣判为“不治”。
董念国决定放手一搏。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医学文献资料,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治疗方案。董念国想到,介入治疗或可一试。困难不言而喻,技术上的难度姑且不论,仅现有仪器设备的尺寸都难以匹配,遍寻各大医院、企业,少有针对婴儿使用的设备尺寸。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几十个求助电话,上百个求援邮件,团队终于在河南一家医院找到适合儿童的电生理仪。
几经辗转,设备运到协和,但手术困难超过想象。孩子太小,其神经和心肌根本无法区分。在心脏上,微米级地挪动、试探,整整5个小时,才将“肇事”的先天增生神经传导通路“阻断”。
“不放弃,生命至上”,这是董念国一直恪守的信念,正是这样一次次面对患者生命的执着坚守,才换来了一个个奇迹。
亚洲第三、国内第一例心肝联合移植手术,世界首次同时4台心脏移植手术……众多的“首次”和“第一”,与团队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目前,“协和心外”年手术量达5700余台,复杂、疑难、危重病例占70%以上,而在这种“高风险”情况下,手术成功率却达98.5%。
创新法,自立自强,解决中国人自己的生命难题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董念国深谙,还有更大的担子需要他带领团队去挑起来,“心脏外科是‘最年轻’的外科,近十年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这是因为我们赶上了科技创新最好的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想法就要努力去实现,让患者受益。”
前不久,58岁的储先生发生重度不可逆心衰,逐渐衰竭的心脏近乎“宕机”,生命岌岌可危。此时,只有心脏移植才能救他。但由于供心匮乏,匹配的心源需要长时间等待。
经“协和”专家团队会诊后,决定为他同时开展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与二尖瓣成形术,为生命争取更多机会。几天后,协和心外团队在他的“心尖”位置安装了一枚核桃大小的机械心脏,帮助他实现了生命的重启。
这枚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VAD)是目前全球体积最小、质量最轻、技术领先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创造”。至此,“协和”共完成17例人工心脏植入术,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人工心脏欧美早已有之,但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价格昂贵。中国人用不上、用不起。怎么办?只有自己干!”董念国的誓言掷地有声,“我们要不断发力,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健康,发挥协和在心衰外科治疗领域优势,实现原始创新与突破,解决‘卡脖子’技术。”
创新背后,是几乎苛刻的孜孜以求。手术前,彻夜思索,对疾病从零“温习”,查找资料、记住疑难点、关注并发症,准备多种预案,模拟推演手术过程。不眠不休地研发,终于有了辉煌的答案。那些解决临床痛点、适合中国人的疾病状况、价格便宜很多的新产品如潮涌出。
团队研发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款D-Shant心房分流器,成为桥接心脏移植和提高心衰疗效的新方法,最长可为病人争取三年的宝贵时间;突破现有生物瓣制作工艺,研制出“终生耐用且不需要服用抗凝”的新型组织瓣;破解肺动脉瓣反流导致右心衰的世界难题,全球首款经导管窄腰肺动脉瓣Zenith PT-Valve用于临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正推动着这支团队向胸心血管外科领域巅峰挺进。
“瞄准医学前沿,面向人民的生命健康,医务工作者要勇于承担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坚持创新,简化手术程序、缩小创伤,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董教授常对我们说,这是医者的时代责任。”同事苏伟教授感慨。
洒光热,扶助基层,再尖端的医学都是为了服务百姓
心脏病,对很多农村患者往往意味着“一病致贫”。如何满足基层百姓心脏病的治疗之需,需要答案。
“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先进的医学技术传播出去,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救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这也是我和团队今后的责任。”为了让更多偏远山区患者摆脱病痛,董念国带领团队翻山越岭,开展对口帮扶。
在恩施、十堰的大山里,在青海、西藏的高原上,都烙印着协和心外人的足迹。
风湿性瓣膜病将鹤峰县农民崔广春折磨得痛不欲生。董念国和同事们将他从一次义诊现场直接“拉”回武汉,为他免费治疗。
在术后最危险的3天,董念国和团队一直守在重症监护室。“直到崔广春转入普通病房后,董主任才回家换了身衣服!”同事吴龙教授回忆道。
在心外科的墙壁上,一面面锦旗记录着一个个感人故事。他们不少是被董念国从死神身边拉回的贫困患者:
西藏山南的12岁少女央拉重展笑颜;恩施6岁半的玲玲成功补心;房县3个月大的小婉搏回一命……
十年前,董念国带领团队在恩施州民大医院心外科建立帮扶“基地”,协助当地提高心脏外科治疗水平,安排知名专家轮流坐诊及主持手术,指导当地医生开展心脏外科手术。如今,民大医院心脏疾病诊疗水平大大提高,能够独立开展常规心脏手术,许多心脏病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治疗。
近5年来,心外科团队帮扶机构涉及8个省、23个市、50余家医院,诊疗患者约2万人次,同时积极联系慈善总会和基金会,为患者减免或资助医疗费用超过1亿元。
“外科医生不是开刀机器,还应帮助人,暖人心,散发人性温度和责任情怀。”董念国说。
群众感言
作为医疗国家队的一员,我们始终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主战场,致力于解决威胁生命健康的重大疑难心脏疾病,不断探索心脏移植的中国模式,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带来“心”的希望。我们已完成近1000例心脏移植,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4%以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们将勇担使命,攻坚克难,努力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努力救治每一位心血管病的危重症患者,让他们重返美好生活,为健康中国助力,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更优的生命保护。
——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 董念国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余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