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鼠标、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显示屏,独自一人的办公室里,缪延栋往往一呆就是一天。不到一年时间,他已在Cell Death Discovery等期刊已发表SCI论文9篇,累计IF:35分,(其中第一作者及共同一作发表7篇SCI文章,累计IF:28分),怀揣“医生科学家”梦想的他,正在临床科研道路上努力奔跑、逐梦前行!

投身杏林,以行证道

毕业于兰州大学的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缪延栋如今是滨医烟台附院肿瘤中心的一名医生。2022年8月,缪延栋提前一年博士毕业,正当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踌躇之际,舍友王江涛邀他同去滨医烟台附院工作。一番思想斗争后,这个土生土长的西北汉子毅然携家带口来到烟台这座滨海城市,原因无他,正是看重医院对人才的优待、对科研的重视。


(资料图)

和很多医学生不同,在踏上医学路之初,缪延栋的心里就已种下科研的种子。2011年从昆明医科大学读完研后,缪延栋回到了家乡,在当地一家医院就职,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科研的种子也在他心里逐渐萌芽,“同一种病,为何有的人预后好、有的人预后差?是身体差异的原因吗?如果是,那是哪方面差异引起的呢?”类似这样的问题,时常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我觉得科学研究很重要,有时候看病只是服务一个小群体,但做科研不单单是解决科学问题,更是服务于大医学,将惠及更多群体。”缪延栋认为,科研的意义之一就是让更多人未病先防,早诊早治,最大限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工作几年后,安逸的生活一度让缪延栋深陷“舒适区”难以自拔,当他重新审视自己选择医学的那份初心后,又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满足于成为一名能够治病救人的医生,而是成为既能开展临床工作、又能瞄准科研前沿的“医生科学家”。而要想搞好科研,首先要让自己站的更高。2014年,缪延栋决定考博,工作之余,每天投入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和各种专业知识,但上天却给他泼了一盆又一盆冷水,连续3年的失败让他一度陷入迷茫。2018年,缪延栋到华西医院进修,医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专家们渊博的专业知识让他深深向往,也重新点燃了他考博的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缪延栋考上博士,站在了人生的新起点,为自己的科研之路打开了一扇更大的门。

醉心科研,百折不回

“学业攻炉冶,炼尽三山铁”。在缪延栋的科研路上,“坚持”二字,既是他作为医者的责任,也是科研工作者的宝贵精神。一篇论文的写成,往往离不开大量文献的支持,缪延栋告诉记者,写一篇论文,自己少的时候要看几十篇文献,多的时候,则可能高达200篇左右。这其中,大多数都是纯英文文献,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

除了参考文献,撰写论文还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有时受客观条件所限,实验无法获取大量样本,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则为科研实验提供了不少便利,尤其是在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它的应用能让科研家们如虎添翼。但要掌握这门技术,首先要攻关“R语言”。对于缪延栋来说,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想要迈入并非易事,但却是不可不做的事。为了攀上这座“高山”,缪延栋每天花12-16个小时学习,啃教材、看课件、报学习班、浏览各大生物信息学相关网站、论坛、敲代码、改代码,凭着一股韧劲,通过半年时间,基本掌握了“R语言”,为自己的科研引擎又添上了助燃剂。

“搞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相比于临床,科研的成效有时并不显著。从选题的构思、论文的撰写、投稿到最终发表在SCI期刊上,期间的辛苦,犹如滚石上山,缪延栋说,有时候自己耗时1个月辛辛苦苦筛选的数据,最终得到的确是阴性结果,也意味着之前的努力白费。文章写出来后,经过多次修改投稿后,又面临着各种煎熬。有一次自己写完了一篇论文,已经投稿,但在小修的过程中,有一篇和自己选题类似的论文却已经发表了,自己的论文也就“打水漂”了,也意味着自己多日的心血付诸东流,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缪延栋调侃,自己如今已经练就了“大心脏”,权当练手了。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玉汝于成。如今,缪延栋已经在结直肠癌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和生物信息学的临床应用研究上小有成就。近一年,在Cell Death Discovery等期刊已发表SCI论文9篇,累计IF:35分,(其中第一作者及共同一作发表7篇SCI文章,累计IF:28分),包括癌症中铁死亡、坏死性凋亡、焦亡和铜死亡的研究进展、预后相关的代谢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生物信息学分析肝细胞癌中血管生成标记物表达的预后作用、Gasdermin家族蛋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等。完成10项各级课题的申报及标书撰写,其中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和分析代谢相关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预后价值和机制研究和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hsa_circ_0001642通过hsa-miR-193a-5p/SPHK1/S1P参与调控结直肠癌发展的机制研究已立项。

“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全神贯注投身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缪延栋说,科研之路,既壮丽,又险峻,但都在一扇大门后,只有勇敢地推开它,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好学校、医院和科室的科研平台,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肿瘤中心张芳主任的带领下,和肿瘤中心的各位兄弟姐妹一起合作,建立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团队,力争在结直肠癌的免疫代谢调控机制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为临床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全面落实“人才强院”战略,加快推进内涵建设,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增强人才队伍活力与凝聚力,医院(学院)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加大外引内培力度,制定《“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医院学科发展目标,以汇聚高层次人才为主线,以激发整体队伍活力为核心,建立完善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育机制。同时,配套出台《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鼓励全院职工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办法》《职工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管理规定》《关于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优秀毕业生定向资助培养选拔与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人才政策,着力造就省内一流的医学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进一步满足医院(学院)高质量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责任编辑:瀚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