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分居,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是多数军人的生活常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前不久,记者列席北部战区某调度中心某军代室表彰会时发现,很多军代表们在长期远离家人的情况下,不仅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工作,而且家庭和谐温馨,事业家庭取得了双丰收。

表彰会结束后,记者深入到该调度中心采访,走进一个个军代表的精神世界,探寻两地分居官兵正确处理工作家庭关系的秘诀,感受不一样的“花前月下”,聆听回荡在绵长铁路线上的悠悠情歌。

“在每一个忙碌完的夜晚,用如约而至的视频信号传递对家人的爱”

每天从运输现场忙碌完回到宿舍,军代表姜维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视频通话。

12岁的女儿数学成绩不理想,让姜维十分着急。只要晚上有空余时间,他就会隔空辅导女儿数学作业。日复一日,他用这种方式渐渐提高了女儿的数学成绩。

从孩子上学到现在的5年时间里,姜维一直不在女儿身边。对女儿来说,自己好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可她和我不亲,有什么心里话只愿意和妈妈说。”每念及此,他心中充满了愧疚。

休假归队后,姜维想到了用视频的方式和女儿交流,一有空他就拨通妻子的视频,“面对面”和女儿聊天、“手把手”教女儿解题,让女儿感受到自己一直在她身边。

通过视频方式与家人联系,是军代表们的常态。毕业就分配到某军代室、一干就是8年的军代表杨荣堃,与家人分居6年多。他3岁的女儿,同样是通过视频熟悉了父亲。杨荣堃休假回家时,女儿对他并不陌生,只要问她爸爸在哪上班啊?她就用小手指着地球仪上的那个点,“爸爸、爸爸”地叫着。

静谧的营区,一年供暖期多达8个月,最冷时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军代表们多是与严寒和风雪为伴。对于河北籍军代表杨荣堃来说,这种冷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极限,第一次保障军列时没戴手套,摸了一把铁,手直接粘掉一块皮。军代表司超从小在东北长大,一直以为家乡的冬天足够冷,来到这里才知道什么是彻骨的寒。凛冽的风从草原掠过,营区里养的两只狗,都冻得蜷缩在窝里。

这样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阻挡军嫂们的脚步。杨荣堃的妻子毅然决然来到营区,陪着丈夫在铁路线上生活。但孩子上学、照顾父母等等,又成为摆在他们面前不可破解的难题。

自己怎么苦都行,可不能耽误孩子的成长。最终,杨荣堃夫妻俩做出两地分居的决定。他清楚地记得6年前那个深夜,妻子在寒风刺骨、大雪纷飞中拎着大包小裹,赶往火车站的情景。妻子踏上火车,泪眼汪汪地说:“你在这好好工作,我回家乡照顾爸妈,以后我带孩子来看你。”

转眼间,这个军代室又迎来了更多两地分居家庭,官兵在每一个忙碌完的夜晚,用如约而至的视频信号传递对家人的爱。他们甚至组成了一支辅导作业小分队,只要谁家孩子的作业辅导不了了,就在宿舍走廊吼一嗓子,大家都会跑过来一起帮着解决难题。

视频信号,每晚闪烁在静谧的营区夜空中,隐匿了时空的距离,将分隔两地的军人和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仿佛每天都在身边陪伴彼此,分享并共同成长。近年来,该调度中心数名立功受奖的官兵中,不乏两地分居的家庭,丈夫在军营建功立业,妻子在自己的岗位上拼搏的同时照顾家庭,父亲的隔空陪伴,也为孩子们精进学业不断注入力量。

“平时很少因生活琐事而红过脸,更多的是双方的理解和支持”

司超从未想过,从小就爱哭鼻子的儿子,在一瞬间长大了。

两年前,司超接到调令。临出发时,7岁的儿子紧紧抓着他,说什么也不肯松开。

司超看着满脸鼻涕泡的儿子,满是心酸地把儿子揽在怀里,并耐心地嘱咐“要做个男子汉,要保护好妈妈”。

前不久,司超和家人视频,儿子一边做着鬼脸,一边骄傲地展示自己脖子上的奖牌。

“这是吉林省青少年跆拳道联赛金牌。”妻子自豪地告诉司超,儿子在训练时特别坚强:从胳膊骨折到痊愈,一次都没哭过,只要是妈妈交代的事情,一件都不会忘。那一刻,他从孩子稚嫩的笑容中看到了成长,感到十分欣慰。

聊完儿子,记者想让司超用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的妻子,这个不善于表达的军代表想了半天,只憋出了俩字:“辛苦”。

是的,作为军嫂,选择了军人就选择了远方!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和部队人文关怀的深入,军人的爱情里多了花前月下的牵手漫步、公园长椅上的偎依远眺和咖啡店里的岁月静好。但必须承认,军恋军婚里,更多的还是相隔千里的彼此牵挂。

如果不是这次采访,身边的战友很难想象,工作兢兢业业、人称“拼命三郎”的军代表吴俊巍,也有同样的“辛苦”往事——

吴俊巍结婚第3年,妻子被确诊患上恶性肿瘤。

“孩子在家嗷嗷待哺,妻子在医院接受治疗。”回忆那段灰色的日子,吴俊巍不自觉地双手抱着头、默默地流泪。万幸的是,经过积极治疗,他的妻子和死神擦肩而过,奇迹般地痊愈了。

记者视频采访吴俊巍的妻子时,她不禁潸然泪下。她哽咽着说:“今年是我们结婚的第10个年头,虽然两地分居5年,但我深爱着丈夫,更深爱着他脚下的土地。”

军人爱情的伟大,就在于要承受种种遗憾;每段军恋可能都有苦涩,却也有着独一无二的甜蜜。彼此相恋,彼此牵挂,彼此遥望,彼此期待,这何尝不是爱情的最美模样!

军代表毛本乙的妻子是一名教师。他们一结婚就开始了两地分居的日子,平时很少因生活琐事而红过脸,更多的是双方的理解和支持。几年前,个人的进退走留问题,摆在毛本乙面前。走,可以去父母和妻子所在的湖北省咸宁市;留,依然奋战在边防的铁路线上。

在毛本乙与家人商量时,妻子深情地对他说:“军人的爱情,在遥望里,在挂念处,在相惜中。从成为军嫂的第一天起,我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果你想继续留在心爱的部队,这个家永远支持你。”有了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谁家的孩子要过生日了,谁家阳台漏水了,他们都记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关于“杨比去”的起名趣事。

这还得从几年前说起。当时,这个军代室担负着一场比武的运输保障任务。部队要进场时,杨荣堃的妻子预产期也要到了,生性乐观的他开着玩笑说:“孩子要是现在出生,正好是比武部队来的时候,起名就叫‘杨比来’。”

杨荣堃每天依然紧张忙碌。妻子即将临盆,有经验的军代表提醒要提前请假回家。可他还是从早忙到晚,坚持到部队比武结束、快返回时,才提前两天赶回到家中。

“女儿别叫‘杨比来’了,得叫‘杨比去’了。”对此,大家都跟杨荣堃开玩笑。从那以后,这个趣事便流传开来。只要军代表们执行比武运输保障任务,就会彼此对个暗号——“比来比去”。

该调度中心政治工作部主任姜光临提及“比来比去”的故事时,表达更多的是对官兵的心疼与爱护。他深有感触地说:“在保障任务重的时候,提倡家庭要为保障让路,在保障任务相对宽松的时候,提倡适当地为家庭让让路。”

与此同时,该调度中心也鼓励官兵家属常来住住。军代表谢冬令的家属和军代表孙东的家属都在济南,她们来营区认识后成了好朋友,还相约下次一起来探亲。

不光是妻子儿女,来队的父母和岳父母,也用自己的方式帮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军代表杨斌的岳父来探亲时,看到厨房里的新铁锅,主动帮着“开锅”。军代表刘立唐的母亲探亲时,发现军代表张刚的迷彩服划破了个口子,就帮着用针线给缝上……

对于该调度中心的主官来说,工作之余最多的就是和官兵唠家常,谁家的孩子要过生日了,谁家的阳台漏水了,他们都记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中士孔祥福的姥姥做心脏手术,大家就是通过饭后聊天知道的。他们立刻帮孔祥福的姥姥联系当地医院的心脏病专家,帮助研究治疗方案。司超的儿子眼睛有些近视,大家知道后,马上分享自己孩子治疗近视的方法。

该调度中心领导李强说:“官兵平时工作繁忙,有时候大家不愿意把家里的小事拿出来说,但思想工作要贯穿始终,很多军代表家离得远,本来平时就顾不上,时间一长,小事便不是小事。只有小事解决了才不会变成大事,我们要做他们的班长、家长和兄长,能及时帮助解决的就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能想办法的就大家一起想办法。”

岁月漫漫,在北部边防的铁路线上,军代表们时刻保障着运输动脉,守护着军列安全。闲暇时,他们一起聊聊孩子、谈谈家庭。这样一来,对于领导来说,官兵个人及家里需要什么,都一目了然,不仅增进了军代室的团结和凝聚力,也加强了官兵与家人之间的沟通联系。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

图①:军代表检查军列上的装备加固情况。纪冠男摄

图②:军代表指导部队乘行训练。纪冠男摄

图③:军代表姜维晚上在宿舍用视频辅导孩子学习。纪冠男摄

图④:某军代室为官兵家属颁奖。薄承泽摄

制图:扈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