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 烈日下,伞是移动的片片树荫,下雨了,伞是雨中盛开的朵朵小花,是人们居家生活的必需品。如今想买把伞是件很容易的事,但伞坏了想找个地方修可就不容易了。
然而在永安街道南大街社区城隍庙街,“隐居”着这么一位修伞匠——何国清,他默默无闻,坚守四十多年,用一双灵活熟练的手,让一把把破旧的雨伞“起死回生”,为有需要的街坊邻里撑起一片遮风挡雨的小天地。
七旬老爹修伞40余年
(资料图片)
10月11日上午,在热心市民的指引下,记者在城隍庙街6号找到了何爹爹的修伞铺。一间四平方米的小屋,门上挂着用红色油漆手写的牌子“修理高压锅和配件、修伞”。门口简易工作台上,尖嘴钳、铁锤、剪刀等各种修伞工具摆放整齐,屋内则挂满了各种修理高压锅和伞的零配件。
77岁的何国清满头白发,一幅老花镜,一身红色的工作服,坐在门口神情专注地修理一把旧雨伞,阳光洒进小屋照亮了他的脸。
“我从60年代来到咸宁,做过木匠,后在80年代进入伞厂到现在,40多年了一直与伞打交道。”谈及自己的修伞生涯,何爹爹很是感慨。何爹爹祖籍汉川,最开始他停薪留职在城隍庙街修伞时,这条街上有3家修伞铺。每家生意都很好,每天修伞的顾客排起长队,高峰时一天要修80多把伞。到了2000年以后,车辆越来越多,人们出行很少打伞,加之雨伞价格越来越低,修伞的顾客也越来越少。如今,整条街乃至整个城区都很难找到修伞铺了,而作为一条街上仅剩的修伞铺,何爹爹也从一天要修80余把伞,到如今一个月只能修个300余把伞。
价格低廉方便邻里
“何爹,我这几把伞都坏了了,帮我修下。”正说着,家住温泉的张婆婆拿着三把旧伞过来修。
听到有人叫他,何爹爹抬起头,放下手里的活,接过伞,拿出伞仔细看了看。随后用尖尖的小锥子,卡在主伞骨的半腰,让雨伞保持打开的状态,再用钳子在雨伞顶部轻轻一剪,拔出旧的连接线,小伞骨便应声散开来。何爹爹在工具袋里找来一扎小铁线,剪上一小段后,双手小心翼翼地理顺小伞骨,然后利索地将铁丝穿过每一根伞骨前端小孔以及“上花”(雨伞的铰连),绕满一圈后把铁丝多出来的部分拧成麻花状并固定好,便大功告成了。
一钳,一绕,一拧,三把旧伞,仅用了10多分钟,就在何爹爹手里变得完好如初。除了更换配件,何爹爹每次都会“随单附送”雨伞“全身检查”,检查完了三把伞,何爹爹收取了20元的手工费。“以前修伞几毛钱或者一两块钱,现在物价上涨了,零配件也不好找了,因此现在修伞换小配件是5元,换整个伞骨收费10元,最高收费都不会超过20元。”何爹爹介绍说,收费不高,这么多年来,主要为了方便街坊邻里。
“他人很好的,我认识他几十年啦,这一带个个都知道,只要是谁家的伞坏了,都会拿到他这里修,几块钱修好又可以用很久了。”张婆婆说道。
他要一直坚守下去
“我也没什么其它本事,这些老手艺就是我最大的价值,实实在在去干。”何爹爹表示,自己没读过多少书,年轻时跟着别人学习这些手艺活,从木匠到伞匠都是一步步做起来的。现在,他不喜欢打牌,也不喜欢下象棋,只喜欢手艺活,每天上午出门到店铺里守着,中午吃完饭休息下再过来,每个月有一份退休工资还能挣点小钱,他已经很满足了。
谈及“工匠精神”时,何爹爹摇摇头,不好意思地笑了,“顾客拿来修,伞坏了就想到我,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坚持的意义。”
何爹爹说,几十年来,见证了修伞行业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蕴藏着时代记忆的老手艺正在逐渐消失,淡出大家视野。谈到对于今后手艺的传承,何爹爹表示:“现在年轻人已经没有愿意学的了。”他说,只要他不倒下就接着干,守住这门老手艺,干到老。能用自己的双手为大家伙多做点事,也是有意义的,也算没白活。
记者手记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过去,谁家的雨伞、鞋子坏了都舍不得扔,总要修补到实在用不了为止。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衣服拉链坏了,鞋面有了磨损,皮包略有擦痕,雨伞断了伞骨……很多人将这些物品直接丢弃,但还是有人会想到“找人修一修”。毕竟“雨伞只是断了一根伞骨,还有八成新,扔了太可惜。”“运动鞋没穿两次,只是蹭破了一点,怎么能就不要了呢?”
一双双灵活熟练的手,让一件件破损的物品“起死回生”,修补物品的同时修复了心情,这何尝不是温暖的一幕?
修鞋、补衫、换伞骨……修补旧物,修复人心,“小修小补”就这样成为城市生活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为城市的繁荣发展聚集着烟火气。
(融媒体记者:余娅敏 通讯员:刘佳敏 编辑:董盈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