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底,北京正式开放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这标志着国内自动驾驶迈入商业化试点探索新阶段。

收费之后的Robotaxi“跑”得咋样?2021年末,《中国汽车报》记者和小编来到北京亦庄区域,分别选择工作日的不同时段、不同位置,多次实地体验和感受了付费的Robotaxi服务到底香不香。

■ 定点上下车、后排落座、限制人数和年龄

想要在亦庄打辆无人驾驶车,首先需要下载相关叫车的APP,并且下单。记者和小编都分别下载了两家不同企业的软件。在注册登录时,其中一家APP需要详细的身份注册,乘客年龄限制在18-60周岁,限乘2人且下单时需要输入每一位乘客的姓名和身份证号。

另一个APP则是简单的手机号码注册登录,在记者和小编首日体验时下单无需身份验证,限乘2人。两次不同的体验中,在答复记者关于未提前告知若乘客年龄不符规定是否拒载时,有安全员表示如果是需要抱着乘坐的小孩、孕妇和年龄明显偏大的老人,安全起见将建议乘客改乘其他交通工具。另一位安全员则表示,身高低于后视镜下沿高度的未成年人不可乘坐。

在发稿前再次查询时,该APP的乘车人数已增至3人可选,且提示后排落座,并需添加同行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在输入身份信息页面提示仅允许18周岁以上用户乘坐,可见其改进速度很快。

运营时间上,一家企业为上午7点到晚上10点,另一家为早8时30分到22时30分,均为全天候和长时段的服务运营,覆盖早晚高峰。

推广方面,两家企业都推出了各自的优惠活动,比如使用优惠券、邀好友得礼金、乘车挑战赛等,此外,在很多公共场合,两家企业也联合进行了推广活动。

■ 人找车、站点覆盖核心地铁商圈但时有调整

Robotaxi大致运行范围

与普通网约车“车找人”模式不同,Robotaxi偏向于是“人找车”,在服务区域内只能在系统内“选点”上下车,乘客输入起始站点,系统推荐附近可上下车的站点选择。这也给记者的打车体验带来一个小波折,只能步行选择最近的打车地点等车。而车辆到达指定上车点后若限定时间内未到达订单将自动取消。在某次选错上车点后,App内又找不到与车辆取得联系的方式,记者只能选择取消或者是在规定时间内快速赶到乘车地点。在实际操作中,若等待超时,有的安全员观察到附近有疑似乘客赶向车辆,会选择多等数秒。

此外,与传统网约车不同,Robotaxi基本上必须定点上下车。一次体验中,由于车流较大,上车点有些堵车,Robotaxi出现在视野中后,小编特意往车辆驶过来的方向迎了一段距离并靠近低速行驶的车辆挥手示意,Robotaxi在停顿了两次后停下,上车后安全员特意嘱咐:“下次您直接在上车点等着就行,不然车辆识别到您靠近,以为是行人通过就不开了。”

站点方面,Robotaxi运营企业提供的站点选择基本覆盖许可运营范围,能够根据日常出行需求,涵盖多座地铁站,公园、体育中心等公共场所,以及重点商圈和住宅小区。

从实地体验来看,在非地铁站点,Robotaxi的站点时有变化和调整,运营区边界附近小区站点相对少一些。小编多次在同一小区附近搜索或乘车,第一次需要步行13分钟或骑行4分钟行至乘车点,约一周左右或因周边施工该站点取消,随后出现了步行4分钟即可到达的上车点,不久后系统再次提示站点有所变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Robotaxi还处于试运营阶段,两家企业App的页面使用感都还在持续改进中。比如在记者初始体验时,叫车界面并未接入相关地图,记者需要切换导航去上车点等候,给打车体验带来一定的不便。但约一周左右,其中一家APP的此类问题已经得到改善。

■ 非高峰时段叫车顺利 高峰时段难叫车

体验路线和用时 制表:薛亚培

记者第一日选择打车的时间段为工作日的中午前后,路上车辆不多,所以多次叫车的过程都非常顺利,叫车时间平均2分钟左右,等车时长5分钟左右,仅有一次等车时长约10分钟。无论是下单响应速度还是等车时长均与网约车差别不大。

但在小编分别选择工作日下午6时和上午8时左右的通勤高峰期时段叫车时,却遇到了“劝退”级别的叫车难。

下午6时,小编在同济南路地铁站刷卡出站开始叫车,一个叫车软件显示排在第10位/共10位,另一个叫车软件虽然显示排队1/1,但仍需等待较长时间。大约等候20分钟后,小编选择了传统网约车,专车2分钟接单,3分钟内到达;约6:40小编下车到家。此时,两个Robotaxi叫车软件仍在处于排队状态。截至叫车成功,一个软件用时约50分钟,显示6分钟到达;另一个软件叫车用时66分钟,但车辆远在经海二路,需要27分钟到达。

第二天早高峰的叫车情况依然令人非常无奈。由于两家运营企业的车辆分别在早7点和 8点半开启运营,小编选择于7:35和8:36两个时间分别叫车,一家软件在大约1小时后提示订单超时无可用车辆,返回或重新叫车;另一家用时9分钟叫车成功,但预计20分钟内到达, 9:12车辆到达,实际等车时长28分钟,此时已是早高峰结束时间。此次乘车过程中,安全员表示,上午9点后、下午5点前、晚上8点后这三个时段会相对比较容易叫车。事实上,早晚高峰时段的叫车难并不难理解,整个亦庄区域内的Robotaxi总数不过百辆左右,在出行量暴增的早晚高峰时段,与分布广泛的网约车相比,数量上自然不可比,也因此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 Robotaxi出行更适合在非高峰时段选择。

此外,通勤高峰时段,拥堵的路况对于现阶段还在完善中的Robotaxi也会产生一定的挑战。在路径的灵活规划上,或许小编下班高峰期叫不上Robotaxi,转而乘坐的专车司机更有说服力:“我今天下午5点出来,第二单堵的心烦意乱,都想加个油回家了,你这是第三单。”、“三海子桥那边堵死了,警察、保安疏导都弄不开。”“你记好我走这个道儿,记住了啊,就这条路,这道儿导航都不知道,能省20分钟,也就我家住这附近路熟。”

■ 乘车过程:无接管现象 成功应对复杂路况

在实际体验中,安全员均表示副驾驶位置不坐乘客,上车乘客须后排落座,系好安全带。在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司机除了让乘客扫健康码之外,还为乘客测量体温。乘客上车之后均需在显示屏中输入手机尾号,点击开始行驶即可出发。

在记者的多次乘坐过程中,亦庄地区收费运营的Robotaxi都表现出了相对过硬的技术素质,全程接管较少。不过,一次体验中在上车站点出发时出现了两次人为接管的车辆掉头,安全员解释该条线路近期出现了临时的道路施工,加上有学校禁行区,都需要绕行(注:后续相应企业在APP中取消了该站点)。该车安全员同时表示在早高峰路况复杂时,为保障道路通行效率会主动进行接管。

Robotaxi全程接管较少

多次叫车过程中,车辆均有多次左转行驶。而在自动驾驶系统中,无保护左转的挑战相当大,是选择在车流中更主动地找到空挡强行左转?还是稍被动地等待其他车辆让出转向空间?面对无保护左转路况,Robotaxi车辆均给出了及时地反馈,顺利左转成功。在非机动车多、窄路、偶遇行人横穿马路时,Robotaxi车辆也相当顺利。在一处临时施工地前,车辆还检测到锥形桶,及时向右侧并线顺利通过。在偶遇行人横穿马路时,车辆出现了一次急刹,系统也马上发出“抱歉,刹车过快了”的语音。

值得关注的是,在单向车道形式的路段上,Robotaxi车辆都不能逆向超车。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前方有长时间静止车辆,后方Robotaxi只能静止等待或者安全员接管逆向超车。对于车辆为何没有选择逆向超车的设计策略,车辆安全员表示“太危险了”。确实,在很多可以预计以及难以预计的长尾场景中,车辆的挑战仍有很多。有时可以通过安全员接管实现,但有时人类驾驶员也未必有更好的策略。

实际体验中,记者数次乘坐的车辆在自动行驶中均未出现掉头的情况。起始站点之间,相对传统车辆,Robotaxi会更多倾向于避开需要调头的路段,路径规划上转弯更多,用时上会比传统网约车稍长,其中中午前后道路通畅情况下相差不多。“早晚高峰因为无人驾驶车太‘守规矩’了,所以被加塞的情况很多,用时肯定要长。”一位Robotaxi安全员说。车速上则区别不太大,完全根据道路规定限速,并没有全程低速行驶,甚至在不少路况下可以加速到最高时速,与“老司机”别无二致。

在Robotaxi车内,乘客都可以在后排的屏幕上,看到渲染之后的路况,页面清晰,识别范围广且准确,记者特意留意到,车辆正常行驶中,渲染界面中甚至将路边更远处的停放车辆清晰识别。

乘坐体验方面,其中一家企业的车辆制动偏生硬,在行驶中会有顿挫感,另一家则较少出现。整体而言,亦庄地区的Robotaxi给了记者很大惊喜,没有出现误刹等降低体验感的情况,急刹的情况也不多,乘坐舒适度与传统专车区别不大。

■ 实际花费:单程2元左右或4.9元

打无人驾驶还是传统网约车,对于普通乘客来说,更为在意的是花费。记者分别在两个打车软件上选择了相近的上下车站点,两个App给出的里程相差不大。

在实际收费上,一家软件在亦庄区域内补贴之后的单程价格在2元左右,比如记者选择了星岛假日西北门上车,地铁同济南路公交站(东侧)下车,页面显示7公里,车程大约15分钟。优惠46.36元,预估需要乘客付费2.44元,最终实际付费2.36。另一家给出的里程与预估用时相差不大,但首单免费,第二单起无论远近单程都是一口价4.9元。

据记者了解,实际运营的Robotaxi都是对标传统网约车的专车类型,起步价均为18元,不同的是,一家软件超出里程费4元/公里,不收时长费;另一家则分高峰和普通时段定价,里程费分别为每公里3元和2.6元,同时分时段加收时长费和远途费。

按照上述计价模式,如果没有大额优惠券,那么上述里程需要花费50元左右,加收时长费和远途费的叫车软件要更贵一些,而记者打开的几个普通打车软件显示,相同路段普通快车价格约为22元,优享、专车类型车辆价格34元。相比之下,Robotaxi定价略贵。

一家Robotaxi运营企业的收费标准

有Robotaxi运营企业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当前的定价模式是在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允许下,按照市场化定价机制,参照网约车专车水平设计,相关定价机制已提前向先行区报备,试点初期会结合市场宣传的必要性开展一定的优惠活动。另外,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服务属于一种创新业态,与现有的出租车和网约车体系不同,并不能进行简单的横向对比。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对记者表示,Robotaxi贵于网约车的原因主要是采用的车辆成本较高,而给予大额优惠券则是属于吸引消费者的手段,目前Robotaxi与真正走入现实生活之间还有一定距离,所以先要培养用户需求,不断扩大运营范围。

■ 区域内出行为主 收费后订单量无明显变化

亦庄Robotaxi安全员普遍表示,目前几元钱的收费对订单量并无太大影响,打车乘客大部分为亦庄地区工作、生活人员,也不乏特意来体验的乘客。

接单量也相对较多,某位安全员表示,无真实订单时系统会随机派2公里到10公里不等的测试订单,有真实订单接入时测试单终止,他一天中很少有能完成一次测试单。另一位安全员则介绍,他一天的接单量在8、9单。

确实,整体而言,当前的收费运营更多还是示范性质,优惠后的价格颇具吸引力。对于亦庄区域居住和上班的人群来说,通勤或出行路线合适,叫车方便,用几块钱的价格享受到专车级别的无人驾驶体验,在非通勤高峰期时不时坐一坐甚至日常体验都还是“很香”的。

此次体验中,无论是Robotaxi的安全员还是专车司机,都对无人驾驶的前景表达了悲观的看法。“无人驾驶技术作为辅助可以,完全代替人我认为不可能。国内的交通状况特别复杂,国人开车不守规矩,任意插队并线;天气千变万化,环境特别复杂情况下,摄像头会判断失误。安全性太没有保障了!”专车司机说。“现在的收费都不够油钱的,而且载客也不是无人驾驶车的盈利点,我觉得以后就算模式成熟了也不会盈利。”一位安全员这样告诉小编。

另据介绍,在Robotaxi商业化试点中,政府监管机构主要为区交通大队,第三方监管机构为车网公司。他们会主要监管人身安全、车辆的数据安全以及乘客个人信息安全。在商业化试点服务政策中则明确了监管要求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流程。

■ 目标:降成本、验证实用性、吸引社会投入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认为,目前自动驾驶出行落地普遍性存在三方面原因。一是为了在技术上积累数据,从而不断优化算法以及验证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等方面的控制等,这属于自动驾驶开发的一部分。二是建立用户黏性,布局自己的平台,保持先发优势,这类似网约车平台的早期竞争策略,属于运营方面的考量。三是投融资需求,自动驾驶赛道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自动驾驶试运行等于起到类似路演的功能。

布局较早、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形成较为完整商业版图的百度Apollo方面也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北京开启商业化收费服务,意味着智能驾驶的场景应用开启了商业化试点探索,把自动驾驶交给市场来检验。这有助于行业进一步验证智能驾驶的实用性,吸引更多资金、技术的投入来推动自动驾驶向规模化和更多场景的拓展,从而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规划,未来三年萝卜快跑提供的共享无人车出行服务将拓展至超30座城市,部署超3000辆车,服务超过300万用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