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身边同学都推免了,觉得自己前两阶段的复习不如人意,疲惫且低效,提不起劲头学了,我还要不要考研?
(资料图)
校园招聘和地区就业服务季都在进行中,担心自己全心力扑在考研上,如果结果不尽如人意,又错过了现在的机会,那毕业时又要怎么办?
国考即将开始报名,一直在考研和国考之间摇摆不定,是选择考公务员,还是考研后再准备公务员考试?
……
在这些情境中,我们常常会经历:高涨的情绪准备做最终决定——“这几个选择都可以”,犯难——“再想想”,再想想下次再说——“到了决策ddl,算了,就这样吧”……的循环过程。做一个理想决策,为什么这么困难?
今天就一起探讨下:什么是决策?为什么无法进行“完全理性决策”?如何做合适的决策?
什么是决策
简单来说,决策就是在几个选项中进行选择。从心理学角度,则是为了获得成功/收益而愿意冒多大风险、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并涉及个体尊严和自尊的复杂权衡过程。
而这一过程,根据研究统计,成年人一天平均要做出35000个决策。比如当下,你可能就在想是扫描二维码看专升本/考研与就业的决策内容,还是继续下滑看文章?
那么,我们的决策过程和结论,是经过多重理性权衡而得到的“最优结果”,还是根据有限信息所做的“局限决策”?常识中,我们可能倾向于认为“自己在做选择时考虑到了方方面面”“自己的决策没有受外界影响”“决策结果科学、客观且理智”。实际上,并非如此。认知心理学家西蒙和卡尼曼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类有限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我们无法吸收最优决策所必需的所有信息,同时我们也会受到诸多主客观条件的约束。即在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时,人类的理性都是有限度的,相应的,我们所做出的各项决策也是有限理性决策。
为什么无法进行“完全理性决策”
一方面,我们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有限,且非认知心理因素充斥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干扰着我们理性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偏差结果。例如:
承诺升级:即使有可靠的证据表明之前的决策已经导致了负面结果,仍然追加投入,而不是及时止损。比如同学A共参加了5次清华美院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皆未成功的情况下,仍继续报考清华美院。这一行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不愿看到“沉没的成本”,即前5次的付出打了水漂。同学B也是如此,毕业3年来一直在教培行业耕耘,尽管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无力和挫败感,但他依然选择留在教师队伍中。因为在这个领域他已经投入了太多时间精力,不甘心就这样放弃。
验证偏见:在我们做出决策后,总是寻求能证实自己过去选择的相关信息,而忽视与自己的判断和决策相悖的信息。我为考研/考公报了万元的辅导班,学长学姐1对1辅导,那么我会相信自己‘上岸’的概率比其他人更高。以及我为目标offer找内部人士修改了简历,花钱走了内推,那么我就会觉得自己成功入职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从而忽视“成功不可复制”,能力与工作表现才是入职关键因素等信息。
反转效应:也就是我们在损失情境下,会寻求风险选项。我的朋友考研目标院校A是双一流,目标院校B是普通,今年两所院校都缩招,报录比增加。这种情况下,他最后选择目标院校A。同时面对就业薪酬低于预期、考公竞争更加激烈的两难情况,另一个好友则决定加入“国考”队伍,成为“万里挑一”岗位的报考者。
另一方面,环境条件的约束,如环境是否提供了理性计算所需的信息、需解决问题的复杂性、社会环境中是否存在竞争对手及其与决策者的互动关系……也在限制我们的理性。
因此,内外各项因素导致我们无法做出自己想象中的“完全理性决策”。
如何做合适的决策?
那么在现实生活和学习工作中,面对各种选项,“有限理性”的我们该怎样权衡利弊,做出取舍呢?
(1)关注偏见,减少偏见的影响
寻找与自身观念和假设相矛盾的信息,尽可能全面考虑各种出现错误的情况,不要尝试给随机事件赋予意义,同时了解各选项的真实比率,而不是孤注一掷。例如将“一战试水,二战上岸”作为考研信念时,需要考虑考研形式的变化、院校报录趋势、个人成就动机水平的起落。以及将报班作为“上岸保镖”时,我们需要判断:报班人中上岸者的基础比率,以及上岸者的成功能否粘贴复制?
(2)重视自我需求,不在情绪下做决定
在决策时,对于容易浮现在脑海中的信息,我们会给予更高的重视程度,比如身边的人都选择了考公,我们在做决策时,就会优先考虑考公,并给予它更高的权重,而忽视自己真实的需求和其他同样重要的选项。另外生气使人低估和趋近风险, 而恐惧则使人高估和规避风险,而这类负面情绪在夜间处于最高点。因此在对未来做选择时,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看重的是真正重要的需求,还是不太费脑力的信息?以及在夜晚和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状态下,最好不要解释信息,不要做决定。
(3)增加信息搜索的深度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决策的优化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是否充分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扩大决策所依据的信息量,将决策建立在群体信息基础上。具体在升学方面,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当前形式、困难和方法,还有自己是否具备读研能力?升学后的现实和自我的想象是否一致?就业方面也是如此,在所学专业之外,还能从哪些角度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学生时代的职业理想和就业市场的岗位现实有哪些差距?
此外,为了帮助大家更直接地做出合适的决策。同学们也可以借助相关的分析测评工具,帮助迷茫的你从自身能力、兴趣等方面出发,客观地了解升学(专升本、考研)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在有/无职业目标的情况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未来选项,并使用决策平衡单、SWOT分析等工具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