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带来新需求

来,随着一号船坞滑板公园投入使用、上海市民体育公园二期推进和徐家汇体育公园建成在即,以及都市运动中心在16个区全面开花,青少年有了更多可以体验的专业运动场所。

专业场所,首先是容量大,可同时接待上千人次;其次是标准高,能让孩子获得和专业运动员一样的体验;最后是氛围足,志同道合的青少年能在这里切磋技艺,交上朋友。

当运动场所越来越多且细分之后,新的需求又在生成。青少年经过周期的体育运动培训后,具备一定的基础技能和运动能力,家长更想了解,有没有更多的比赛可以让孩子参加?因为通过比赛,可以检验他们的水,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健全人格,首在体育,用拼搏、用汗水争取荣誉,挑战极限的同时,收获快乐,收获自信。

“双减”政策实施后,更多家长发现孩子可支配的时间多了,希望都有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这就给校园内开展运动提供了更多可能。在上海,因为受空间限制,市区的中小学有些不具备足球场、环形跑道或室内体育馆。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什么样的体育运动,学校可因地制宜。比如,3对3篮球这类上手快、占地少的对抗运动就比较适合。比赛若能下沉到每个班级,做到班班有比赛,人人来关心,就有更多的青少年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通过赛场的历练健全人格。

现实的缺口是,受限场地和师资,一些体育社团和课后训练基础薄弱的学校,短期内较难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这个时候,不妨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但考虑到体育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学校又不敢轻易做决定。上海市体育局去年公布首批青少年体育社会培训基地的名单,引导体育培训行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据悉,未来上海将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按“星级”从一星到五星打分,运营满一年的机构均可申请评定,定期接受评估。有了统一的业内标准,相信学校找社会力量合作也会有的放矢,帮助更多的孩子走上运动场。(记者 金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