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记者顾天成)近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强降雨,遭受洪涝灾害风险较高。记者4日从国家疾控局获悉,国家疾控局已发布《洪涝灾区环境卫生处置与预防性消毒指引(2023版)》。指引从生活饮用水卫生保障、村落和场所环境卫生处置等五个方面为各地及时有效开展灾后环境卫生清理与消毒工作作出指引。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有关专家介绍,洪涝灾害发生后会增加公共卫生灾害发生概率,做好预防性消毒很重要。洪水容易引起饮水水源污染,使灾区感染性腹泻等水源性和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增加。另外,洪水淹没粪池、下水道等,蚊蝇等媒介生物孳生,血吸虫等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发生风险增加。

指引要求,各地根据灾情及当地传染病发生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及时开展环境卫生清理与消毒工作。一般情况下,外环境以清污为主,重点区域清污后再进行消毒处理。不应对无消毒指征的灾区环境、交通道路、路面、帐篷等进行喷洒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应及时清理淤泥、动物尸体、垃圾和粪便,做好无害化处理。清污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应及时清运,严禁倾倒河中。

指引还要求,工作人员要了解各种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尽可能选择消毒效果可靠,简便易行,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友好的消毒方法,正确实施消毒措施。同时,加强对肠道传染病的症状监测,如发现疫情,应按照相关标准指南及时做好疫源地消毒工作。

灾后做好生活饮用水和食品卫生保障十分关键。指引明确,家庭用水应优先选择饮用瓶装水,如无瓶装水,则应煮沸后饮用。储水和取水容器以及输水管道,在使用或重新启用前应进行全面冲洗和消毒。不食用任何被洪水浸泡过的食品,可蒸煮食品应充分加热后食用。

指引提醒,受灾群众应注重个人防护,特别是加强手卫生、做好伤口护理和个人健康监测。如果接触洪水或食用被污染食品等,并出现腹泻、呕吐、发烧或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