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相关资料图)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鉴赏:

贺知章算不上是唐代第一流的诗人,但这首七绝却无愧为第一流的唐诗。清人《唐诗真趣编》评价此诗说:“人皆知气象开展、音节宏亮为盛唐,不知盛唐中有如此淡瘦一种,却未尝不是高调。”此诗之妙处,不仅在于风格之淡瘦高调,更在于以朴实细腻之笔,勾勒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人类普遍情感。

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贺知章以85岁高龄告老还乡。次年,诗人回到阔别数十年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面对曾经魂牵梦萦却又如此陌生的故园,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诗的前两句可谓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却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当年“我”在年少时远离家乡,如今年逾古稀才回家,“我”的乡音没有丝毫改变,但“我”鬓角的毛发越来越少。在此,诗人有意选择两组对比鲜明的意象,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理感受:少小离家对老大回乡,意味着时空的漫长穿越以及对家乡的情意依然浓烈;乡音未改却已鬓毛稀疏,暗示离家之久远以及世事无常、生命凋零的感叹。此二句,诗人以意象的强烈反差烘托出诗人的“久客之感”,情真意切而又感人至深。

如果说前两句不过是平铺直叙的话,三、四句则笔锋陡转,为我们展示出一幅诗人与儿童戏剧性问答的温馨场面。正当诗人无限感伤之时,突然有一位故乡的小童迈步向前,笑盈盈地问道:“老大爷,您是从哪里过来的啊?”对故乡的思念人皆有之,“近乡情更怯”的感受人皆有之,面对熟悉而陌生的故乡故人,却总有万语千言无处表达的感觉。岑参也有诗云:“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明晰地传递出思念满怀却欲言又止的微妙情绪。贺知章用童子的笑问作结,正彰显出诗人对重返故乡既失落又兴奋、既伤怀又欢畅的复杂情绪。一“客”字,让诗人的身份发生位移,从原来的“主体”转变为今天的“客体”,主客易位之间,恍惚的是岁月的沧桑与时空的颠倒,极大地提升全诗的哲理意蕴与审美境界。

就情感基调而言,全诗大起大落,从曾经的伤感唏嘘到其后的童趣满怀,我们分明从诗人与童子的对话中,触摸到一股欢快的情绪在跳跃。从创作风格来说,全诗用直白语,天然去雕饰,但却语浅而情真,情景交融,可谓“情景宛然,纯乎天籁”(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卷十四)。从哲理意蕴来看,诗人以阅览人世沧桑与人生智慧之笔,写尽繁华落尽的淡然与平和,沉淀出深邃的人生智慧。古人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或许,这段话正可作为此诗人生表达与哲理阐释的最佳注脚。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孟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