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全国冷冻烘焙行业龙头立高食品,遭股东清仓式减持。

近日,立高食品(300973.SZ)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赵键减持计划实施完毕,期间减持公司股份169.34万股,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份为1%。

据巨潮资讯网数据显示,2022年4月27日开始,截至今年6月8日,赵键先后22次减持,累计减持1693.38万股,套现11.85亿元,目前已经抛售其所持有的立高食品股份超98%。

“清仓式减持”背后,是立高食品上市次年业绩变脸,2022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9.22%。这是立高食品自2017年公开披露经营业绩数据以来,首次出现年度净利下降。

业绩增收不增利,立高食品仍然积极募资扩产,近三个月已投数十亿元扩产能,并引发业内关于产能过剩的担忧。

遭股东清仓式减持

2021年4月,立高食品在创业板上市,上市后,赵键持有公司1717.41万股份,持股比例为10.14%,是公司的第三大股东。自锁定期满12个月后(即2022年4月15日),赵键便开始减持套现。

近日,立高食品披露《关于股东减持计划实施完成的公告》,称股东赵键此前的减持计划,即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69.34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截至6月7日,已实施完毕。公告显示,在该减持计划中,赵键已实际减持169.34万股,减持均价为68.43元,累计套现约1.16亿元。

据巨潮资讯网数据显示,2022年4月27日开始,截至今年6月8日,赵键先后22次减持,累计减持1693.38万股,套现11.85亿元,目前已经抛售其所持有的立高食品股份超98%。

除赵键外,公司股东张新光也对立高食品进行减持,张新光持有公司742.95万股股票,持股比例为4.39%。历经多轮减持后,截至5月23日,张新光持股比例已下降至3.65%,累计减持金额超6000万元。

“清仓式减持”背后,是立高食品业绩承压。

作为“中国冷冻烘焙食品第一股”,立高食品上市前业绩均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上市当年实现营收28.17亿元,首度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55.66%;归母净利润为2.83亿元,同比增长21.98%。

但到2022年,受原料价格变动的影响,立高食品出现增收不增利,实现营收29.11亿元,同比增加3.32%;归母净利润为1.44亿元,同比下降49.22%;归母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46.78%,录得1.43亿元。这是立高食品自2017年公开披露经营业绩数据以来,首次出现年度净利下降。

此外,公司毛利率连续四年下滑,2019年至2022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41.27%、38.27%、34.9%、31.77%。

四成产能闲置仍积极扩产

原料涨价、增长停滞,但立高食品仍看好消费市场,积极募资扩产能。

3月6日,立高食品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拟募集资金9.5亿元,用于建设“立高食品总部基地建设项目(第一期)”和补充流动资金,该项目建成后将增加10.66万吨冷冻烘焙食品产能。

据记者注意到,目前公司产能总计10.92万吨,新增产能是现有产能的97.63%。

4月10日,立高食品发布公告称,拟由子公司广州奥昆食品有限公司在广州市南沙区投资建设冷冻烘焙食品生产线和中央工厂冷链物流中心,并设立奥昆食品全球研发中心及实验室,打造奥昆食品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投资总额预计为6.1亿元。

事实上,早在2020年10月,立高食品的董事会、临时股东大会就审议通过了投资建设南沙生产及研发基地项目的议案。上述项目从筹划至今或已长达三年。

业内认为,在成本上涨,消费下行的境况下,立高食品加速扩产或将面临产能闲置。2021年前,立高食品冷冻烘焙产品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而2022年前三季降至不足63%,有近四成产能处在闲置状态。

冷冻烘焙食品是立高食品的核心收入来源,占营收60%左右。此外占比40%左右的烘焙食品原材料中的奶油产品产能利用率下降至78%,酱料产能利用率则降至52%。

此外,作为食品企业,食安问题是企业立身的根本,立高食品近年却多次被曝产品质检不达标。

2017年7月,“新仙尼”芒果果馅(果酱)被检出二氧化硫,遭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公示,而该产品的生产厂商正是立高食品;2018年立高品牌下又有两批次植脂奶油产品被检出酸价(以脂肪计)超标;2019年1月,佛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的食品抽检结果显示,立高食品佛山分公司生产的规格为1.6kg/罐的立高牌香橙纤果泥(果酱)不合格。

除了产品本身出问题,立高食品因环保意识不足,在食品制造中生产的废气废水对环境造成影响,被环保部门处罚。据公司披露,由于环保意识不足存在3次环境违法违规情况。以及内控管理不足,改变进口设备用途被海关部门重罚10.60万元。

立高食品亦在招股书披露,公司虽建立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但由于生产经营环节众多,运输和仓储存在利用第三方冷链物流和仓储服务的情况,一旦公司及客户有所疏忽,食品安全问题依旧可能发生,引发媒体关注,对公司品牌及相关产品销售造成不良影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