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保交楼”提出满一周年,住建部日前披露了各地的“保交楼”工作进展。目前,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总体复工率接近100%,累计已完成住房交付超过165万套,首批专项借款项目住房交付率超过60%。
单就“保交楼”专项工作而言,这是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也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受到购房者欢迎的成绩单,更是守护房企信用、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市场信心的成绩单。关键就看,“保交楼”后怎么办?
要知道,“保交楼”要求的提出,是基于房企信用丢失、烂尾现象严重、居民心理恐慌、购房者用“断供”维权的现状,既是主动作为,也是无奈之举。正常情况下,房企作为商品房建设和供应的责任主体,应当按时按质按量交房。恰恰是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很多房企没有做到,甚至做得很差,信用也完全丢失了。为了帮助企业挽回信用,也为了切实维护购房者权益,才出台了“保交楼”政策,给房企以特别的政策支持和帮助。对房企来说,自然应当用守信来回报。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政府和银行层面上,“保交楼”工作做得不错,该到的资金都已到位,该给的政策也已给足,按理,“保交楼”工作应当没有任何问题了。可是,从企业层面来看,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专项贷款项目住房交付率只有60%多,并没有能够全面完成“保交楼”任务。这绝不是可以“差不多”的工作,而是一点也不能差。所有的专项贷款都是专款专用,都是为了让企业守住信用才专项发放的,企业没有百分之百完成,就是工作没有做好,且不需要做任何解释。地方政府应当组织力量加强调查,到底是工程建设进度的问题,还是工作不负责任的问题,甚至是资金被挪用了。如果是因为工程建设与资金到位有一个滞后,可以理解,但也不能滞后太多。如果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就必须追查责任。
更重要的,“保交楼”只是一个方面,或者一个层面的工作。之所以要提出“保交楼”的要求,就是因为房企没有按照交楼,没有按照与购房者的承诺,及时把房子商品房交到购房者手里。对购房者来说,房企是失信的,按照合同法要求,是要承担赔偿责任的。而房企不能及时将商品房交到购房者手里,则与企业商品房销售不好、资金回笼不畅有着直接关系。如果销售环节不出现问题,绝大多数房企都能正常运行。因此,在“保交楼”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紧接着需要做的,就是库存商品房的销售工作了。
对房企来说,“保交楼”主要解决的是已售停建或缓建的商品房,通过专项贷款支持,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购房者可以不再焦虑了。应当焦虑的,是开发企业,亦即完成了“保交楼”任务后,那些专项贷款如何偿还。“保交楼”政策非常明确,提供的是专项贷款,而不是专项拨款。既然是贷款,就需要偿还,且包括本息。偿还专项贷款的资金哪里来?当然是售房,亦即把手中的库存房销售掉,回笼资金,偿还专项贷款、偿还供应商欠款、发放员工工资、利用存量土地开工建设新项目,推动企业走出困境。
那么,售房问题做得如何呢?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95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8%。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41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0%。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8.0%。“一增一减”,显示了房地产市场销售状况并不好,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态,要想缓解房企的资金紧张矛盾,压力很大。这其中,头部房企是最大的压力,也是市场中最大的风险源。
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TOP10房企销售额平均较上年增长6.0%,TOP11-30房企销售额平均较上年增长1.0%,TOP31-50房企销售平均较上年下降6.4%,TOP51-100房企销售额平均同比下降9.6%。而在销售状况较好的头部房企中,销售状况较好的是央国企,民企仍在大幅下降过程中。与上年同期相比,TOP50房企中,央国企平均增长45.8%,稳健民企增长14.2%,混合所有企业增长7.7%,出险民企下降36.6%。与2021年同期比较,央国企平均增长8.7%,稳健民企、混合所有企业平均下降40%左右,出险民企平均下降超过70%。
近日,一直被认为稳健经营的碧桂园,也出现了险情,成为又一颗扔向房地产市场的高当量炸弹。虽然企业声称没有躺平,将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保交付,化解阶段性流动压力,保障经营有序开展。但是,口号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能否实现,需要关注。也就是说,如果房企把目标设定在“保交楼”上,出险就会成为必然。房企的目标应当是“保销售”“保资金回笼”“保资金链不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平稳运行,才能不出现任何风险。而降价售房,是房企走出困境唯一的出路。没有选择,也不能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