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充电难”的话题贯穿了这个十一假期。难到车主排队几小时不敢去一次卫生间,难到出程与返程的时间成本均增长了乎一倍,难到一些想购置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打起了退堂鼓。无论车主的现身说法,还是网友的借机吐槽,都流露着满屏的“充电焦虑”。

究其原因,与年来消费者对节能环保的响应及新能源车保有量的增长有关。截至9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678万辆;今年以来新注册187万辆,是2020年全年的1.7倍。大量新能源车长假集中上路,无疑会凸显充电需求与服务设施不匹配的矛盾。再加上国庆期间有的地区气温骤降,降低了汽车电池的耐用,也加剧了“一桩难求”的尴尬局面。

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无疑是加快和优化充电桩的布局。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210.5万台,同比增加52.3%,较新能源车上路初期有明显改善。不过,从实际出行状况来看,充电桩的建设速度和分布结构,仍与持续上升的充电需求存在差距。通过合理的政策支持、经济手段,将更多充电桩铺设在高速服务区等车流量集中的地带,持续为新能源车提供跑远途的“干粮”,消除新能源车的使用短板,是当务之急。

除了静止的充电桩之外,还应有更多灵活的应对举措。当下,越来越多的车企推出“即换即用、即换即走”的换电模式,《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1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一些地方也在加快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市场布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普及换电模式,将会大大节省充电服务的时间,为用户带去更多便利,不失为解决充电难的有效之举。

解决续航里程有限的痛点,往小了说,能拉动新能源车消费的更多需求;往大了讲,是为绿色出行、汽车产业发展转型注入持久的信心和动力。如今,新能源车已随处可见,数量足够的充电桩和多种多样的充电方案,是基本保障。(记者 辛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