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元代监察御史宋褧撰写的一篇《白浮山龙神祝文》,作于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目的是敬祷龙神,祈佑天府。祝文共计32言,首句中提到的“灵源”,即位于今昌平龙山之麓的白浮泉。白浮泉是“大运河的最上源”,自古有“京闸坝之源”“通惠河源”等誉称。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忽必烈命郭守敬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导西山诸水,以济漕运,从而为通惠河的开通解决了最根本的水源问题。从此,自大运河运抵通州的百万物资,勿需车马挽毂,可经通惠河漕运直入京城,在历史上留下了今积水潭“舳舻蔽水”的盛况。


(资料图片)

《燕石集》卷十一《白浮山龙神祝文》

郭守敬,字若思,元代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他一生在天文、历法、水利、数学、仪器仪表制造等方面成就卓越,著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转神选择》、《月离考》等14种天文历法著作,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浑天象、玲珑仪等12种新仪器,多次主持修建元代重大水利工程。其中,他主持修建的白浮瓮山河(又名白浮堰),是元代昌平地区最重要的一项水利工程,并在北京水源史乃至中国水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燕京开教略》中的郭守敬像

从元代开始,北京不仅成为全中国的首都,而且是维系元帝国及以元皇帝为大汗的四大“忽鲁斯”(即封国)的神经中枢。至元九年(1272),当大都(今北京)正式成为元朝的首都时,大都的人口已不下五十余万,数以亿万计的物资消费和庞大的财政开支,不能不仰给于南方富庶之地。而实现南货北通的关键就是漕运,正如北宋宰相张方平所说,“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这也是自汉唐以来,历代统治者注重兴修水利、发展漕运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自元王朝建立之日起,四方贡赋如何运抵,商贾物流如何畅达,社会民生如何供给,中国南北如何相联等一系列战略问题,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大政。金朝因水源不足,河道或塞或通,致使大量漕粮要靠陆路转运进京,以致靡费国帑的这一难题,元朝必须鉴戒。

位于龙山之巅的都龙王庙

尽管京杭大运河在隋朝就已经完成,但江南的物资至此还无法实现进京的直航。元初之时,通州至大都城尚有50里的旱路,这段路程自东向西地势不断升高,而且水量不足,不具备漕运的条件。自南方运抵的粮盐丝帛等大批物资囤聚通州后,全靠人负马驮运进大都城。当时陆运官粮,每年要几百万石,成本之高、消耗之大、民力之苦甚为惊人,尤其到了秋雨季节,道路泥泞,累死受伤的牲畜更是不计其数。此时的元朝,积十年之功,已先后开通济州河、会通河,完成了隋唐大运河的“取直”,新的河道比原来缩短了九百多公里。而通州至大都城这仅有的50里,便成为大运河最后的节点。如何突破这一难题,在当时有很多建议,有的说利用滦水南来,有的说利用金口河,有的说利用玉泉山、瓮山泊的本有水源,但不是远水难调,便是水量不敷。忽必烈还曾派发辽宁辽州的屯兵疏浚双塔河(今昌平沙河),以通温榆河、潞水,但仍未能解决这一问题。

龙山俯瞰

水源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昌平白浮泉在这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至元二十八年(1291),郭守敬巡察畿辅水利,遍访京北山泉,在实地考察和精准测量的基础上,他上书皇帝,条陈“水利十一事”,其中第一事便是“白浮堰”引水工程。

元代白浮堰与大都城关系图

在条陈中,他提出了一个创举,即采取“欲东反西”的办法,从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水,西折而南,沿途汇聚昌平的百泉、虎眼泉、一亩泉、南泉、龙泉等大小泉水,并截流双塔、榆河、南沙河等上游的水源,至瓮山泊汇成大川,继而导水东南,注入今天的积水潭。这样便把大都西北水源与城内水源合为一体,大大增加了水量,为大都城至通州一线航道的开通准备了充足的水源。在当时的人看来,白浮泉处于地势较低的东南,何以能逆流而上,引之向西?直到近四百年后,清代学者顾炎武对此仍称“是不可晓”。据今日测量得知,白浮村的高度海拔约为60米,瓮山泊进水口的高度在海平面48米左右,两间相去大约50里,郭守敬正是利用这仅仅十余米的落差,实现了“逆流而上,百水成川”,解决了几代人未能破解的难题。清孙承泽《天府广记》等古籍记载:“白浮堰在昌平县东南一十五里,起白浮村至青龙桥,延袤五十余里,乃元郭守敬所筑,以障双塔神山诸水使东南流入潞河,以便天下漕运。”

昌平州龙泉山(今龙山)方位图

至元三十年(1293)秋,白浮堰与通州至大都城的航道同步竣工,全长二百余里,总计用工二百八十五万。在修筑过程中,自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参与劳作,大大缩短了工期,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工程。当工程竣工时,适值忽必烈自上都归来,极目望去,见积水潭上帆樯蔽日,“舳舻蔽水”,盛况空前,不禁大悦,欣然赐名为“通惠河”,并重赏修筑官员及工匠,特赐郭守敬钞一万两千五百贯。

白浮泉九龙池遗址

通惠河的开通标志着元大都的建成,也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最终完成。从此积水潭成为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的终点,百舸千帆可直入京城。白浮泉是大都闸坝之源,通惠河源的保障,槽船由此得以从通州开至大都城内,从这个意义上说,白浮泉正是元代京杭运河最北段的水源。通惠河通航后,既缩短了运距,中途也不再盘倒。到元代中后期,每年可节省漕粮损耗三万余石。白浮泉的利用,对元大都的城市生活、航运、景观用水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在元代,通惠河是包括白浮堰在内的一项国家系统工程。从此白浮泉与京师漕运相伴相从,走过了元朝至明初约一百年的历史,为北京水利和京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郭守敬逝世,享年86岁。后人评价他“以纯德实学为世师法”,在水利之学、历数之学、仪象制度之学上取得的成就,超古拔今,“可谓度越千古矣”。郭守敬的学生齐履谦,亲撰《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对他一生的水利成就做了高度概括,而“开白浮之源”堪称郭氏一生最为靓丽的收官之作:

白浮堰走势图

时至今天,郭守敬修筑白浮堰所积累的水利经验,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20世纪60年代新开之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泉而下直至昆明湖,即循郭守敬所筑白浮瓮山河故道,“仅小有调整”。为纪念郭守敬的贡献和白浮筑堰的历史,昌平人民将郭守敬的事迹勒石以铭,将他的身形筑石为像。今天,在龙山白浮泉畔,大运河源头遗址竣工开园,昔日“龙泉漱玉”景观重焕新姿,郭守敬之像峨冠博带、肃穆而立,不时引来八方游客举头瞻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