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调查称67.1%青年认为“成家必须有房”,租房结婚难道不行吗?为何中国人结婚这么看重房子?
在中国,年轻人结婚看重房子,是因为寄托在房子身上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一则,房子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归宿感,有了房子才算真正的成家立业;二则,房子是一种经济实力的象征,一个男人或女人仅仅有工作、有颜值还远远不够,需要房子作为自己能力的佐证,在大城市尤其如此,这也是年轻男女双方以及长辈父母们最看重的东西。三则,房子也是一种家庭荣耀的标志,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有了自己的房子,在同龄人眼中就不会显得寒酸,而且自身也就格外有生活的底气,面子上很是光鲜。四则,房子是一种资本实力与投资的象征,因为大中城市的房价较高,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不仅可节省掉租房费用,更可让房子增值,成为家庭财富的重要支撑。
显然,中国年轻人购房子,已不是房子本身这么简单,其寓意和代表的东西实在太多,具有广泛的外延性,是人生综合实力的一种展示。所以,我们不能怪这么多年轻人认为“成家必有房”的理念,这是现实倒逼的无奈,没有人能逃出这一俗套。
其他国家,比如在西欧国家、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年轻人并不象中国年轻人这么对购买住房推崇必至,他们中大部分年轻人结婚可考虑租房;而且这些国家的房子也没有中国之前这样浓厚的金融投资属性,有些国家还有政府保障性住房,年轻人也不用去刻意购买属于自己的住房。
而中国年轻男女在对待购房上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调查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坚持“买房成家”这件事,67.7%女性认为必须要有房,男性数据是61%。导致年轻男女在购房理念上的差距,主要是女性更看重房子之外的价值:一是认为男方能否购房既能显示其经济实力,也能显示其挣钱能力;二是女方认为购买房子,成家就更有依托,也更安全,生活起来也就更踏实;三是女方父母往往怕自己女儿成家之后受苦受累,“岳母娘”社会风气也对拉动住房销售景气指数回升以及房价上涨形成重要推力。四是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在乎社会对其生活评价,也就是说更有一种“虚荣性”作怪,使得年轻女性在结婚时大都要求有自己的住房。
我有一个同事的儿子,他从美国留学归来在上海某银行总部工作,由于刚参加工作,职位不高,年薪税前40万元左右,而我朋友自己也在小县城工作,在上海购房根本拿不出几百万元的首付。因为之前为了这个儿子读书,除了将家里的存款用光之外,还负债不少。他儿子去年结了婚,是租的房子,好在女方也是从小城市考入上海工作,父母也没有太多的钱支持他们购房。在上海两年轻人租了一个两居室小房子,且租金6000左右,他们算了一笔账,除了每年支付高昂的租房费用之外,还得每年要承担房租上涨的压力。这让他们生活很不开心。在他们结婚之际,我也有幸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谈起租房结婚的感觉,小夫妇直摇头说,在上海无论是购房还是租房,年轻人都倍感巨大的压力,租房总没有家的感受,在城市没有归宿感,除了承受房价年年上涨之苦之外,还要到外找房子,经常搬家,让生活苦不堪言,也对工造成不小的影响,他们打算通过努力几年之后,还是准备筹足首付购买属于自己的房子,哪怕位置偏一点都无所谓。
那么,到底租房结婚还是购房结婚为好?有专家算了一笔账,其实租房比购房更划算。比如在上海位置不算太好的地段购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现在每平米价格8万元,总房价需要800万元。如果还要装修的话,还得另拿出200万元左右的装修费以及购买家具,总投资需要1000万元。这笔钱一旦投入之后,只能用来居住,除了房子本身存在所谓的增值(在自己居住而不能用来买卖的情况下,这种增值也是毫无意义的。一个账面数字而已。)而且,有可能还要背负一定的债务,需要给银行还月供,有成为房奴的可能。而如果租房,这套房可能月租金在10000元左右,一年租金大约12万元,预计每年以5%的房租上涨,50年之后租金约八百万元左右。而如果不购房,把购房的资金比如800万元用来进行金融投资,购买银行大额存单、理财产品或结构性存款,有投资能力可在股市投入一定额度的资金,综合起来,每年的投资收益率按3%至4%计算,年收入约在24万元至32万之间,50年就是1千2百万元至1千6百万元的总收入;如果按投资复利计划,操控得当,总投资收入突破2千万元不是什么大问题。除了支付房租800万元之外,还可净赚1200万元左右。
而现在花800万元购买的房子,50年后到底能否增值到1200万元,往后真的很难说,房价不可能永远不停地上涨,今后随着人口拐点到来以及人口出生率下降,上海同样存在人口萎缩问题,房价下跌的可能性同样存在。
所以,从长远看,购房不如租房,而且租房的现金流动性很高,想离开一个城市随时都可以抽脚,而有了房子恐怕离开上海要将房子卖出去,今后也会越来越难,对生活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