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湾体育场,位于渝中区两路口,1956年在贺龙元帅的主持下正式建成,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座甲级体育场,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十大建筑之一。
初夏的暖阳里,这个标记着城市特别信仰的体育场被山城人民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如今,这个曾让许多重庆人激情澎湃之地的修缮工作正在精细化进行,预计将在今年9月完工。
大田湾体育场栏杆修缮现场 刘宇摄为了尊重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本次栏杆修缮工程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负责大田湾体育场工程文保工作的监理工程师谭秋生表示,育场修缮工程将从建筑材料选择到修缮工艺确定,均经过文物专家和文保设计师多次现场查勘咨询后确认,全部都会按照当年原貌进行还原。
谭秋生介绍,想要让老旧的栏杆恢复原样和功能,以及延长使用年限,首先需要把栏杆表面破损、松散的卵石混凝土采用人工或小型机具进行剔除,对于内部钢筋严重锈蚀导致栏杆开裂或破损严重的情况则将该栏杆全部拆除,重新安装钢筋支模,用同强度等级的卵石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再抹灰施工,养护7天左右再进行整形打磨、防水处理等工序,保证栏杆修复后的安全性和观赏性。
工人正在打磨栏杆造型 刘宇摄在清理的过程中,工人们对待老建筑就像对待老人一般小心翼翼,每道工序均需要经过多次细致处理,通过层层把控,确保修复质量,所以这个阶段会花费一定时间。
不仅如此,秉承着“修旧如旧”的理念,此次文物保护修缮的栏杆外形几何尺寸都将参照原来的造型进行打造。谭秋生说,与最初修建时相比,目前修复施工毕竟还是使用了现代的工艺来建造修缮,所以最后还会将这些栏杆表面进行做旧处理,这样就基本上能够呈现出原来那种历史的沧桑感。
大田湾体育场看台修复现场 刘宇摄大田湾体育场的修复与其他历史建筑的修复并不一样,相关人员表示:大田湾体育场在修缮之后将主要用于服务全民健身,就需要考虑到进入其中的人流大小,这对建筑的结构和承载都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未来在修复后的栏杆外,还会修建一个立面的玻璃栏杆,以减少人与栏杆的接触,延长栏杆的使用寿命。
目前,大田湾体育场看台板上修复工作已完成了基体裂缝封闭、残损修补、沉降处理工作,近期将进行座椅预埋件安装施工。据了解,与之前的高靠背座椅相比,本次修缮将采用一种低靠背更契合人体工学的座椅,除了让人在使用时变得更舒适,还能让行人在通过的时候变得更加方便。